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四、说教学过程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
(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整理并板书: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底面、高及侧面的概念,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
3、引导参与,深入探究
(1)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2)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然后通过出示课件的演示说明高有无数条。
(3)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A、猜一猜: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学生动手把圆柱侧面剪开后展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此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大部分同学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也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说说是怎样剪的。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的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C、论一论:接着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讨论展开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测量计算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圆柱的认识是西师大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二、教法、学法
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本课我采用了适时点拨、引导启发、归纳总结、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使学生重新认识几何体为以下认识圆柱体做好铺垫。
2、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圆柱和圆锥,导入新课。
3、出示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师引导: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结合教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都有什么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
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动脑。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底面剪下,观察形状后再比较。
(2)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方法证明?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4)用直尺量一量圆柱体的高发现了什么?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圆柱体的高都相等。
(5)课件出示圆柱体的画法
2、通过观察几何体练习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对新知加以升华。
3、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以高。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首先出示:
1、读出下面各圆柱体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2、判断
3、出示课后作业对本节所学新知进行适当拓展。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国共产党同进步,体验成功。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它的特征,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侧面展开图。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常见的罐头盒,圆木等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2)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把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测验展开图形的各边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
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演示介绍法,让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采用了复习的方法,导入新课
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将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变成圆柱形的,你们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老师电脑演示图形,同学们睁开眼睛看,屏幕上的图形哪一个与你想象的相吻合?验证同学们想象的是否正确,上划√号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聆听几何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物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种感观来认识圆柱的特征。(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小组交流)学生探究时,教师穿梭于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
2、汇报交流结果(每组推荐一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板书)
3、通过演示证明学生讨论结果是正确,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4、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吗?请小组合作研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请同学们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带有商标纸的圆柱形物体进行研究,看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教师不强调学生沿一条高剪开,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用手撕开,得到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的哪些部分有关?有什么关系?演示证明同学们的科研结果是否正确?
5、看书质疑
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看完31、32页,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重点问题为师点拨注入。
6、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①展示(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②指出你课桌上圆柱形物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③填空:
圆柱两个底面是的两个圆,圆柱有个侧面,圆柱有条高,高的长度都,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长方形的长等于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三)课末小结:
同学们非常棒,小组合作的很好。我采用了激励讨论法,讨论研究的结果非常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同学们平日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你身边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片段一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齐答):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茶叶罐。生:杯子。生:钢管。……师(出示实物):请大家拿出学具——圆柱体,观察圆柱体的上、下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生:都是圆形。师:这两个面的面积怎样?生:相等。师:圆柱表面除了上下两个面还有什么?生:侧面。师:摸一下侧面,你发现了什么?生:是曲的。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生:高。师:观察一下圆柱有多少条高?生:圆柱有无数条高。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PGN0254.TXT/PGN>生:我知道了……教学片段二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生:圆柱。(师板书:圆柱的认识)师(出示实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观察有关实物,你发现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这个罐头是圆柱形的。生(出示实物):我这支铅笔是圆柱形的。生:学校校门的不锈钢管是圆柱形的?……师(出示实物):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想不想知道圆柱的特征?生:想。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形的物体,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探究,老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之后组织讨论。师: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说说你们所发现的圆柱的特征。小组1-A:我们发现圆柱体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侧面是曲的。师:还有补充吗?小组1-B: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师:你们怎么知道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小组1-C:我们是观察出来的。小组2:我们和1组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发现上下两个面相同的,而是先把下面画下来,再同上面作比较,得出是相同的。师:你们认为哪组的判断方法好?生:2组的。</PGN0255.TXT/PGN>师:为什么?生:用肉眼看可能会有偏差,通过测量后加以比较就准确了。师:说得很好!有时我们不能光凭感觉,还要运用方法去证明一下是否正确。小组3:我们还发现圆柱从上到下比较均匀,上、下之间的距离相等。小组4:我们同意小组3的观点,就是不知圆柱的高在哪里?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请同学看电脑演示画高,并观察圆柱有多少条高?生:无数条。小组5:老师,我们对小组3的看法有补充,有的圆柱从上到下是不均匀的,例如:腰鼓就是中间粗,两头细。师:你们的发现很正确,不过你们所说的圆柱不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柱体,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小组3所讲的圆柱体。小组6:我们还发现圆柱只有2条棱,没有顶点。师:对呀!你们的发现很独到,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想到。师:通过刚才小组讨论、各组交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圆柱的特征,然后摸出课桌上的圆柱体。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生:我知道了……评析比较两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是教师以前教学的实录,教学片段二是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录。比较前后的教学,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看,似乎“殊途同归”,但在教和学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变压抑为张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由此总摆出惟我独尊的架子,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压制学生,以自认为比较严谨的教</PGN0256.TXT/PGN>学思路来控制教学的节奏,牵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学生始终拘谨于教师的眼皮底下,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个提问,紧紧地追问学生,学生是被动地学,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度,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而教学片段二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变传授为探究。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所以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步步为营,教师到达目的地,学生随之而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想把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倾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教学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地参与</PGN0257.TXT/PGN>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有所发现,掌握知识,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PGN0258.TXT/PGN>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6
一、研究圆柱特征,制作圆柱学具。
1、师:今天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同学能制作出一个比较标准的圆柱学具。怎么做呢?得先有个现成的圆柱体,照葫芦画瓢。请大家拿出自家带来的圆柱体模型,都不错,老师就疑惑了,我们刚开始学圆柱体,你怎么就认识圆柱体了呢?你觉得他和长方体、正方体最大的区别在哪?
生:长方体、正方体有棱有角;而圆柱体有一个曲面,两个圆形。
师:说的很好,谁能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体呢?字数越好,表达明显,就越好。
生:两个圆形和一个曲面组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体。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圆柱体,就要做两个圆形和一个曲面一拼装就行了,是吗?
2、认识圆柱特征。
a、认识圆柱底面。
师:那我们做之前先了解了解圆柱体的特征,这样待会儿制作圆柱体模型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大家发现,圆柱由三个面围成。两个圆形,一个曲面。那我们分两类。(板书)
师:刚才某某说两个圆形完全一样。其它人觉得呢?有什么方法证明?
学生说明方法:①将一个面画下来,用另一个面比较。
②剪下两个面,比较。③量尺子测量。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经过证明,它们确实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
b、认识圆柱的高。
师:观察一下,大家带来的圆柱有什么不同?
生:圆柱的底面大小不一样。
师:底面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底面圆的半径决定。
生:高度也不同。
师:用手比划出你的圆柱的高。
学生动手,教师分别请学生比划,用一只手、两只手。
师:什么就是圆柱的高?
生:圆柱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将教具请三位学生分别指出圆柱体的高。
师:他们指的对不对,他们指的不同位置都是圆柱的高,那我们可以说圆柱有三条高吗?
生:不对,无数条高,只要是两个底面间的距离都是圆柱的高。
(师板书画圆柱的高)
c、认识圆柱侧面。
师:圆柱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摸一摸,看一看。
生:侧面是弯曲的。
师: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d、研究圆柱侧面展开。
师:这个曲面该怎么做?你们有办法吗?
生:圆柱的侧面这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
师: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个曲面转化为一个平面图形?
生:沿高剪开。
师用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师:圆柱的侧面最终都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看一次,长方形的长和圆柱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师从侧面,从顶部分别演示侧面的展开过程)
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
生分析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侧面积,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制作圆柱学具。
师:我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该动手做一做了,由于时间关系,两人合作,这就要合理分工工作效率才会提高,先给1分钟,两人商量一下如何分工。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生1:我做底面
生2:我做侧面
生1:我准备做底面半径是3厘米的园。
生2:我根据他的底面大小,制作长是6π的长方形,然后我们同时制作,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师引导概括制作方法。
学生同桌协调制作圆柱体,气氛活跃,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完后填写表格。
教师展示作品。
师:你制作的圆柱底面半径是多少?高是多少?
4、生活中的圆柱体。
请学生说说生活中那结地方有圆柱体。
师:圆柱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用铁皮制作茶叶盒,用硬纸板制作包装盒等等。如果你手中的这个圆柱体就是一个做好的包装盒,你有方法知道他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什么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圆柱,师自制圆柱体侧面展开纸,一张长方形纸。切好的圆柱形萝卜,水果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也可以用笔筒来教学圆柱的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找出圆柱体。
3.15页第3题,想一想,折一折,能得到什么图形。
4.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 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
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较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具体感知,了解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三)接下来是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旁巡视给予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做:用已有的圆柱先画两个圆,再把物体卷起来,做侧面;有的学生会用物体在纸上滚动一周,先量好侧面,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做底面;还有的学生先卷好侧面,再用侧面画底面,但发现画出来的不是圆。
做完后,我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这时学生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侧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
充分体验平面与曲面的互相转换;
重点发现侧面与底面的接缝不容易吻合;
进而思考怎么办才能使侧面的底边与底面刚好结合在一起。
问题提出后,我请制作得好的小组说一说,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刚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接着我再让学生根据认识算一算:
第一种情况:先做好侧面,根据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来设计底面。
第二种情况:先做好底面,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长方形的长来设计侧面。
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更为准确。
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做一做:
根据计算结果,在新的卡纸上重新测量制作。学生在深入了解圆柱的特点后,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将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择一组学生作品展开贴到黑板上,写上对应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需的数学,我把练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此题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综合层: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重点: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开放层:在这个层次的练习里,我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做圆柱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柱的特征。
3.提高动手操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过程:
课前,把学生按照动手、动脑能力的差异,按异质性混合分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吗?其中有一个栏目叫“奇思妙想”,喜欢看吗?还记得其中的口号吗?
生:让想象飞起来。
师: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奇思妙想,让同学们的想象也插上翅膀飞起来。
二、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师:我们这次奇思妙想的内容是:请同学们利用工具袋中的材料和工具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能够使其中的毛绒玩具从木板的一头顺利地移动到另一头,条件是不能借助任何外力。
学生活动:学生们研究方案,选择材料,试着组装,组装失败,再重来,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有的小组获得成功。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各小组汇报演示,并评出比较好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
三、探究新知、张扬个性
汇报设计思路:
生1:选择把木板的一头垫高,这样可以不借助外力,使毛绒玩具顺利滑下来。
师:这应用了什么原理?
生2:应用了自然课上学到的斜面和惯性原理。
生3:可毛绒玩具不光滑,木板又很长,不能顺利移动,我们又想可以把毛绒玩具放在光滑的圆柱体物体上面或里面,才能顺利滚下来。
师: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圆柱体?为什么不选择长方体?
生4:因为长方体有六个面,向下滑动时只有一个长方形面向下滑。而圆柱体只有三个面,特别是有一个面是曲面,有利于滚动。
师:球只有一个曲面,为什么不选择球呢?
生5:球可以朝各个方向滚动,方向不好把握。
生6:我们组并没有一下子就选择到圆柱体,我们先选用的是这种一头大一头小的物体,可是在滚动时,它朝头小的方向滚动,不能沿直线滚动,所以后来才选择了圆柱体。
师:为什么圆柱体能朝一个方向直线滚动?
生7:我想是因为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叫圆柱的底面。
有两组同学把装置设计成了小车,用圆柱形物体做车轮,他们是通过什么把两个圆柱体连在一起滚动的呢?
生8:我注意到是用铁丝分别穿过圆柱上下两底面的圆心,让圆柱可以围着铁丝转动,再把两根铁丝连起来。
师:我们把圆柱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这根铁丝实际是圆柱一条特殊的高。
这根铁丝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生9:象自行车车轴一样的作用。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的侧面、底面和高的一些特征,现在我们就来来整理一下(边展示动画边提问 ★点击进入) (解码器下载)(若文件不能正常播放,客户端须根据编码类型安装解码器。)举一些生活中利用了圆柱体这些特征的例子。
……
生:刷墙用的滚刷。
师:为什么圆柱的滚刷可以刷长方形的墙?
生:滚刷的侧面滚动后是一个长方形。
滚动实验证明
师:这个长方形与滚刷的侧面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作为思考题课下研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广义数学思想;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激起对数学知识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操作、鼓励创新、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为全体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观察、操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指点思路,引导思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发展。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课堂良好氛围的创设,重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奇思妙想”栏目入手,通过让学生完成“奇思妙想”的课题,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2.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圆柱体的特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总之,本课能够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它的特征,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侧面展开图。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常见的罐头盒,圆木等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2)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把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测验展开图形的各边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
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演示介绍法,让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采用了复习的方法,导入新课
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将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变成圆柱形的,你们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老师电脑演示图形,同学们睁开眼睛看,屏幕上的图形哪一个与你想象的相吻合?验证同学们想象的是否正确,上划√号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聆听几何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物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种感观来认识圆柱的特征。(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小组交流)学生探究时,教师穿梭于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
2、汇报交流结果(每组推荐一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板书)
3、通过演示证明学生讨论结果是正确,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4、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吗?请小组合作研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请同学们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带有商标纸的圆柱形物体进行研究,看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教师不强调学生沿一条高剪开,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用手撕开,得到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的哪些部分有关?有什么关系?演示证明同学们的科研结果是否正确?
5、看书质疑
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看完31、32页,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重点问题为师点拨注入。
6、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①展示(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②指出你课桌上圆柱形物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③填空:
(三)课末小结:
同学们非常棒,小组合作的很好。我采用了激励讨论法,讨论研究的结果非常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同学们平日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你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底面(上下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特征侧面(一个)
高(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
1、沿高剪
正方形
2、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侧面展开割拼成长方形
3、任意撕形:不规则图形
4、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形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四、说教学过程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
(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整理并板书: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底面、高及侧面的概念,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
3、引导参与,深入探究
(1)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2)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然后通过出示课件的演示说明高有无数条。
(3)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A、猜一猜: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学生动手把圆柱侧面剪开后展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此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大部分同学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也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说说是怎样剪的。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的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C、论一论:接着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讨论展开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测量计算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
五、课堂检测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六、全课小结
七、教学反思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柱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主要表现在:“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
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学情,我设计了前测题,如下:通过前测题①②③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柱有直观的认识,能从众多的几何体模型中准确地辨认出圆柱模型,86.2%的学生能列举出身边圆柱的实物。通过④⑤看出约有40%的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正方体的经验,通过用展开求面积、用底面乘高或转化的思想求体积等方法刻画圆柱。
(三)我的思考:
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情分析所呈现的问题,我确定“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为教学重点,将“圆柱的侧面与它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课题,建立模型
1、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回顾。接着说一说:“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再利用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已学知识引入,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圆柱实物,进一步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2、做一做,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学生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师已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为各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袋:长方形和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正方形和两组圆、平行四边形和两组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利用四边形和一组适当的圆进行圆柱体学具的制作。
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既为后面的探究环节提供了学具,又经历了由“面”到“体”的过程,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所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也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进行了渗透。
3、汇报交流中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正方体认识时,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据调研学生会说:各部分名称、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内容),那么圆柱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之后,由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名称。
在介绍高时有意选取两名分别用同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围出的不同高度圆柱,提问:你们制作的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高不同。追问:哪里是圆柱的高?再利用课件加以演示。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长、正方体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圆柱做方法上的引领。同时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二)第二环节: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掌握特征、发现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就必须要先来弄清楚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师出示合作提示:
(1)结合制作好的圆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说一说的方式,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汇报(1):学生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汇报(2):在引导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这一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再通过出示挂面、牙签的图片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币、水井、小棒”图片拓展学生头脑中高的概念——厚度、长度、深度就是高。将圆柱的高的定义进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4
一大早开学第一节课上了圆柱的认识,发现教完后啥都没输送下去的感觉。
一、入题太慢,圆柱的认识时间浪费太多。该如何精简一些呢?从正方体、长方体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引入到圆柱的特点,纠结太久,应该稍微快一些。我却还在纠结他们圆是不是立体图形上,这里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不解决总归又是不好的,还是学生基础太差吗?还是自己的结论下太慢各个需要学生讨论呢?
二、环节把握不好。通过去年的教学,我知道孩子们对于面旋转成体其实很难理解,所以第二个环节我把教学定在面旋转成体上,让学生多感受,可是没有形象的课件,有课件放不出来,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稍欠缺,导致这部分又没落实好,却又花去了很多时间。
三、圆柱侧面积的渗透不够。看了作业本发现,第二题是有关侧面的,第三题已经是侧面积的计算了。好晕。我只是利用了最后5分钟,简单地带过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长和宽和圆柱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对于已知半径求周长,已知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这些都没涉及,可是作业本里有。
于是又困惑了,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课的知识内容呢?侧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该不该进行呢?这样一节课的内容有多少呢?进行多少是合适的呢?哎。估计下一次我还是会纠结这些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篇15
大家好,我是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文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圆柱和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柱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主要表现在:“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
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学情,我设计了前测题,如下:通过前测题①②③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柱有直观的认识,能从众多的几何体模型中准确地辨认出圆柱模型,86.2%的学生能列举出身边圆柱的实物。通过④⑤看出约有40%的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正方体的经验,通过用展开求面积、用底面乘高或转化的思想求体积等方法刻画圆柱。
(三)我的思考:
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情分析所呈现的问题,我确定“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为教学重点,将“圆柱的侧面与它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课题,建立模型
1、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进行回顾。接着说一说:“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再利用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已学知识引入,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圆柱实物,进一步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2、做一做,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学生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师已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为各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袋:长方形和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正方形和两组圆、平行四边形和两组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利用四边形和一组适当的圆进行圆柱体学具的制作。通过让学生汇报出利用什么图形制作圆柱这一过程,呈现出学生可能出现的以下5种制作方式
【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既为后面的探究环节提供了学具,又经历了由“面” 到“体”的过程,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所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也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进行了渗透。】
3、汇报交流中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正方体认识时,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据调研学生会说:各部分名称、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内容),那么圆柱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之后,由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名称。
在介绍高时有意选取两名分别用同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围出的不同高度圆柱,提问:你们制作的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高不同。追问:哪里是圆柱的高?再利用课件加以演示 。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长、正方体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圆柱做方法上的引领。同时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二)第二环节: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掌握特征、 发现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就必须要先来弄清楚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师出示合作提示:
(1)结合制作好的圆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说一说的方式,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汇报(1):学生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汇报(2):在引导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这一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再通过出示挂面、牙签的图片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币、水井、小棒”图片拓展学生头脑中高的概念——厚度、长度、深度就是高。将圆柱的高的定义进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上一篇:《圆柱的认识》
下一篇:“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