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通用10篇)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1
做课题与教学内容
十八``、我的童年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能口头或用简短语言描述出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过程方法
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
让学生喜欢欣赏美术作品。
教
学
札
记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备择方案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这个处于儿童期的我们一定有许多天真可爱的故事,谁能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将给大家听一听?
二|、欣赏评述: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书中的作品,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作品的背景。
评述作品:你最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是用什么形式表现的?
1、《渔童》作者:卢波
2、《艰苦岁月》作者:潘鹤
学生谈感受,教师补充。
3、《藏童上学》作者:黄胄。
4、《站在球上的女孩》毕加索。
5、《孙子》
6、《荷塘八月》
7、《新课本》作者:胡锡和 张文军:教是可以让学生回忆新学期开始发新书的情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大家来猜一猜,这些作品都用了什么手法和形式?
三、表现童年
你们能把自己的童年去事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吗?教师辅导。
四、作品评价:
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平价,其目的不在于造型的训练,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更好的体验童年这一主题,更好的理解艺术作品。
学生纷纷将自己的童年趣事。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我最喜欢《渔童》这幅作品。
表现的是一位乡村小男孩手提鱼篓和鱼,一看就知道是刚刚从河边回来。是用泥做得雕塑。
作品《藏童上学》为五尺横幅,画面上四匹飞奔的快马载着上学的儿童在草原上奔驰,画家运用速写的表现手法来抓住人物特征,以轻闲自在笔法挥写奔马,以细笔精绘人物,马的劲感,儿童的形态生动率真。整幅作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具有强烈的动感,真实、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荷塘八月》作者孙为民,描写的是一对母女在荷花池畔读书的情景。神态很认真。
学生大胆猜想
1、《渔童》用泥做的。
2、《艰苦岁月》用铜做的。
3、《孙子》用石头做的。
以上三幅作品是以雕塑的形式表现的。
4、《藏童上学》国画
5、《站在球上的女孩》油画
6、《荷塘八月》油画
7、《新课本》国画
通过谈话的方式,未下面分析作品做好铺垫。
《艰苦岁月》创作于1957年,作者潘鹤。它生动的塑造了一老一小两个红军形象,抓取了在战斗间歇,老红军吹笛抒怀,小战士依偎其旁聆听遐想的情态。
《孙子》作者庞乃轩,著名雕塑设计师,特别是在人物雕像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教是及时补充。
五、板书设计
十八、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2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童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现形式涉及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其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景。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童年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能力目标
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童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为后面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童年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通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B、《欢天喜地》组: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表演一下吗?你想了解这幅作品哪些知识?
C、《战斗中成长》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欣赏作品后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D、《翻身奴隶的女儿》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E、《冬天的阳光》组:你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吗?你了解雕塑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F、《金色童年》组:这是一组什么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语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吗?她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如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如,国画、年画、油画及雕塑的不同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欣赏《战斗中成长》,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在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时播放《农奴》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社会历史的变迁。
(通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学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美好童年
(1)比较《欢天喜地》、《瑞阳婴戏图》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2)对比《战斗中成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现形式的不同,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
(通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学生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通过作品之间的对比,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小学美术课《童年》说课稿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节美术欣赏课《童年》,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身的童年时,总是充溢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示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生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示形式涉和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其中不只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发明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情景。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示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能力目标
会表达自身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示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别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示形式,体会不同表示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和自身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不同艺术表示形式的特点和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同学的知识储藏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同学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考虑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同学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同学主动探究,自身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身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同学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身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身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同学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为后面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同学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同学根据自身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同学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通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B、《欢天喜地》组: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扮演一下吗?你想了解这幅作品哪些知识?
C、《战斗中生长》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欣赏作品后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D、《翻身奴隶的孩子》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E、《冬天的阳光》组:你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吗?你了解雕塑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F、《金色童年》组:这是一组什么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语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吗?她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方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和到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可以通过引导同学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同学通过扮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方,国画、年画、油画和雕塑的不同特点,为了加深同学的认识,在欣赏《战斗中生长》,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在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时播放《农奴》片段,让同学身临其境地体会社会历史的变化。
(通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同学一起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美好童年
(1)比较《欢天喜地》、《瑞阳婴戏图》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示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同学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2)对比《战斗中生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示形式的不同,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
(通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同学珍惜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同学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通过作品之间的对比,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身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同学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同学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学设计”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4
一、紧扣内容说教材:
《童年的小竹笛》是一首充满童趣和美好回忆的歌曲,它以童年的“小竹笛”为线索,通过童年的故事、童年的谜语、童年的舞蹈,带人去寻觅那梦幻般的童年。歌曲为四二拍、一段体结构,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耍时吹笛子的欢乐心情,曲调中的附点节奏使得音乐欢快活泼,富有动感,半拍休止的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气勃勃。尾声句在节奏上有明显的收缩感,来模仿竹笛清脆的声音,使全曲在美好的竹笛声里回味无穷,“滴哩哩”的伴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儿童们在充满着秋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的欢乐神情。全曲始终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童年的热爱和赞美。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视唱合唱能力,有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竖笛的吹奏技能技巧,能完整吹奏C调的歌曲乐曲,但重要的是培养以及保持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音乐,因此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钟感官,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1、音乐欣赏法以欣赏活动为主,我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分析、比较来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促其形成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
2、演示法我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音响、示范演唱、吹奏等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深化学习。
3、练习法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4、游戏教学法
5、谈话法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启发式、问答式、指导式谈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分析学情说目标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歌曲的演唱,所以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体会二拍子歌曲活泼、跳跃的音乐情绪。
(2)技能目标:以竖笛为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视唱、歌唱,用甜美清脆的歌声表现童年的幸福生活。
(3)情感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回忆并感受朋友之间纯真友情的可贵。
2、根据音乐新大纲指出,学歌不是目的,要把音乐知识、情感、审美渗透到音乐中去,因此我确立了本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习、感受歌曲中不同的休止节拍
3、教具准备: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准备的教具有电子琴、竖笛、歌谱
4、按照流程说策略
(一)师生竖笛问好,齐吹《剪羊毛》
(二)谈话、练声进行歌曲铺垫
1、师:剪羊毛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劳动,你们回想一下,在你们现在或以前的童年生活中,还有哪些令你难忘好玩儿的事呢?(生答)
2、师: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儿们一起猜谜语了,我们不妨来玩一玩猜谜吧。(师出谜语学生猜)
3、师:除了猜谜,我们城里的孩子还喜欢传唱儿歌童谣,一起做游戏,一起讲故事,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多么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啊!而乡下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师介绍滚铁环、跳橡皮筋、抓螃蟹、捉知了等等,有时还替父母打猪草,放牛羊,多么无忧无虑的童年啊,听,一位放牛的孩子手里拿着乐器吹起了动听的小曲儿(播放《小放牛》)请学生听后说说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出示图画,简单介绍乐器“笛子”,音色:清脆、高昂)
下面我们就把竖笛当作竹笛吹一吹玩一玩吧
4、吹一吹,唱一唱(采取歌曲中的难点小节进行吹奏练声)
(三)导入课题
1、师:画上的牧童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让我想起一首古诗《牧童》,牧童唱的什么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录音,学生听后说说歌曲的情绪,速度)
2、揭题《童年的小竹笛》(出示歌谱)
(四)歌曲新授
1、曲谱学习
A、视唱曲谱,注意休止符的停顿并说说休止的作用
B、师完整吹奏乐曲,说说乐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C、请学生用竖笛练习吹奏歌曲第一部分,
D、集体吹奏,个别吹奏,师生合练
E、全体跟随伴奏带完整吹奏一遍
2、歌词学习
A、学生分组自学歌曲,一部分吹一部分唱歌词
B、请会唱的唱一唱
C、师弹琴,全体一起演唱
D、听原唱,学生小声跟唱
E、生两人一组跟随伴奏音乐边拍手边演唱
F、师生对唱、分男女生演唱,一部分吹奏一部分演唱
G、玩游戏请个别同学吹奏或演唱歌曲
(五)师唱歌曲《童年》,小结下课
五、说预期教学效果
本课我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借助图片、实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学生能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感,但不知能否用歌声表达,我分析可能有两点:
一、对声音的观察能力不强,因此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二、学生缺乏歌唱技巧,它们不知道跳跃的声音怎么去表现,我想用模仿的方法把每一个字都唱得短一些就可以了。
三、不知课的内容安排是否过多,环节是否清晰落实,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等等,所有的预想有待在课堂上解决落实,并请同仁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5
今天我以苏少版第十册第四单元《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新疆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音乐非常热情、活泼、开朗,内含舞蹈韵律,充满了童真童趣。其中,切分节奏以及衬词“亚克西”的运用,突出了歌曲的新疆风格。寓意着新疆的孩子胸怀世界,放眼宇宙的心胸和气势。
二、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跳民族舞蹈,了解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2、认知目标:通过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了解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对音乐形成的作用。
3、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节奏创编,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即兴歌舞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我的基本策略是,从听入手,以唱为本,引导学生有规律的动起来,把“情”贯穿始终。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的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的热闹情景。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和对歌词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我将采用聆听音乐、口读节奏、徒手拍击、打击乐伴奏等方式进行充分挖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体验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教前准备一共有四样,分别是:钢琴、铃鼓、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下面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有关新疆歌舞的图片供学生观看,通过一连串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聆听音乐的状态,迅速集中注意力去聆听歌曲的范唱,并注意从范唱的歌词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节奏训练,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
在这里,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介绍“手鼓”这一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接下去,以铃鼓为道具开始手鼓体验之旅:教师先进行尝试,然后邀请个别学生拍击铃鼓、加入切分节奏卡片徒手拍击、全班口读切分节奏、集体慢速拍击、分组原速拍击、加入乐器演奏和跟音乐伴奏等等,创造更多的机会供学生主动实践,将学习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充分化解和掌握。到了结尾给予学生肯定时,我故意提问学生假如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会怎么说你“好”呢?启发学生再从歌词中找到答案,过渡到。
(三)学唱歌曲部分
在这一环节,我推翻以往歌曲教学中按部就班的原则,从学生最熟悉的歌词“亚克西”(也就是歌曲的结尾)开始视唱,接着,视唱歌曲中包含切分节奏的乐句,最后才教唱其他剩下的歌词。在这里,仍然发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先实践再指导。因为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质和潜能,所以我这个教师扮演的只是他们学习中的好伙伴,一个引路人。紧接着,再教唱歌谱,这是对前面歌词演唱的一个强化,也是对后面歌曲表演唱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歌曲的表演阶段,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不同,掌握歌曲的程度有差别,先邀请女生演唱,起到一个示范;再邀请男生加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演唱和表演手鼓舞。
(四)拓展欣赏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这是全课的尾声,参考书原先安排是欣赏交响音画《喀纳斯湖》,但我认为有些抽象,学生听不懂。为了让学生对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感到有些回味,兴趣盎然,我选择了聆听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并且特地找了运用手鼓伴奏的视频,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课后去探索新疆少数民族人文风情。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认为我的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6
一、说教材
《童年乐趣》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世界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课文主要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表现出他有着相当高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课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克利斯朵夫作品第一号”的诞生过程。
本单元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这篇课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理解文章及写作方法等知识的运用,也是对这些知识强有力的巩固强化。综合学段特点及对文本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嗡、勉”2个生字;积累“惘然、一本正经”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童年的克利斯朵夫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为: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认读生字,读通课文,会课前预习课文。本课虽然讲述的是克利斯朵童年的乐趣,但他毕竟是天才音乐家,他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可以说与学生生活不太贴近。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了让他们能更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中来。在解读文本时,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品出自己的味道。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略读课文的指导只要提纲挈领,要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名著选文更是一个“引子”。只有借助选文将名著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才是对名著选文的高质量教学。本课,我适度指导,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让学生运用精读的经验学习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朗读感悟法、分角色表演法等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捕鱼的方法。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自主整体感知故事;通过观看图文,自主体会人物形象;通过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带着感情读等朗读的方式,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的。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唱一首歌曲,上课铃声响后,我顺势导入:“同学们的歌声很动听,看得出来,唱歌使你们精神饱满,为上课作好了准备。的确,音乐让我们身心愉悦,感受快乐,但每一首歌,每一段音乐都来之不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音乐有关,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克利斯朵夫。”我让学生念克利斯朵夫的名字,观看他的画像,领着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去体会他的童年乐趣。接着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测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把课文的脉络弄清楚,才能去细细品味重点的语句,此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提问去思考,能较快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并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反馈后,我在黑板上板书课文的顺序:时间顺序,课文的内容:写乐曲、哼曲子、演喜剧、弹作品。
(三)细读品味,感受乐趣,感悟写法。
次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按时间顺序,跟随作者的步伐,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品味文本,感受乐趣,感悟写法。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克利斯朵夫童年乐趣的句子,想一想: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然后交流自己的感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扣住重点词句多次朗读,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师生分角色读等,让学生体会小克利斯朵夫对音乐的热爱,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感受他的音乐天赋。学习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这样就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感受克利斯朵夫童年乐趣的同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感悟祖父的爱。在学习课文的第四部分时,我读旁白,让学生分角色读祖父和克利斯朵夫的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采访祖父:你为什么要把他哼的曲子记录下来?切身感悟祖父的爱。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精读课文教学可以更多地“咬嚼”和“解悟”,略读课文教学只能就课文一两处重点内容进行赏析。
(四)总结归纳,学以致用
在本课的最后,我通过板书总结归纳课文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方法。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先理清文章脉络,板书:时间顺序及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在学习时,学到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则及时板书。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就一目了然。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让他们想一想自己的童年乐趣,学着课文写一写。我还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的经典名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对于名著节选文,我以选文教学为阅读契机,巧妙设计“课前预热——课上加温——课后升华”的名著热读三部曲;“课前邂逅名著,一见倾心;课上相约名著,刻骨铭心;课后热恋名著,一往情深”。为学生课外阅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为学生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阅读之路。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7
一、说教材
课文通过回忆童年时的经历,从小蜗牛努力爬上石壁顶端的过程中,揭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文章第一节以童谣引入,富有童趣。然后点明了“小小蜗牛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和力量”。课文第2、3节是作者的回忆。第2节中作者突出表现了蜗牛动作迟缓,且是个胆小鬼,是童年生活中喜欢捉弄的对象。第3节具体写了作者的一次经历,亲眼目睹了蜗牛奋力爬上石壁的全过程,原先小瞧蜗牛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变,担心它会摔坏,当蜗牛又开始新的攀登时,开始敬佩它,并且用最大的耐心仔细的看它向上爬。课文的最后一节揭示了蜗牛给与我们的启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独立识字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能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分析字型结构”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但教学中仍不可忽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加以重点反馈。
学生朗读课文时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但朗读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读中感悟,读中促情、读中明理的目的。
学生在一年多的学习中,已基本养成说话响亮,态度大方等习惯,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说话不连贯,表达不清楚的缺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有效的语言训练,倾听学生的回答,以激发兴趣、鼓励表扬为主,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见“教学设计”部分)。
基础知识的落实。由于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因此虽然本课生字有11个,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自己练习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几个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生字词语进行集体反馈,如:谨慎---这两个字都是前鼻音,而“慎“还是翘舌音。生字“跋”学生很容易与“拔、拨”混淆,通过部首表意,念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在本课要求书写的6个汉字中,我重点指导了“登”,因为它的笔画易错,笔顺也有一定困难。而其余的生字则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进行书写。
朗读课文层层落实。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读中,由读正确、读连贯向有感情朗读延伸,并且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巩固认读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规范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通过寻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比较句子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蜗牛爬上石壁的艰难,真切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所在。
四、说教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的是学生自我感悟,自身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将“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在读中体会,在说中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自主实践”作为本课的教学思想。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划句、圈词、说理、读句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主阅读,感受体验,表达情感。
五、说学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旨在拓宽学生的发言面,让他们能更充分的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同伴的好方法。课文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寻找句子,说说理由,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反复地朗读中感悟到蜗牛不仅给童年的孩子们欢乐,还带给了他们莫大的启示与力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六、说实施
根据教学目标,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一开始就让孩子们三言两语的谈谈自己对蜗牛的了解,由于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哟话可说,这可以促使他们尽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来。整体感知课文,拟在通过小组学习和自由读课文,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细读课文板块则通过让学生层层朗读,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所在,并进而体会到蜗牛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水到渠成的达到明理的目的。让学生积累相同意思的名言,是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8
这是一篇怀念童年快乐生活的课文,“泥巴”是作者童年鲜明的记忆,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把我们带到“那段风一样的日子”,通过“放秋假到西河滩捏泥人泥物”和“累了、饿了备下野餐享用”两件事,展示了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全文首尾呼应,脉络畅达。回忆中抒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之情。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以下几步进行:
(一)复旧引新
思考: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泥巴的哪两件事,用“不仅……还……”的句式说说。通过概括,学生对课文内容又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培养概括课文内容及用关联词语说话的能力,一举三得。
(二)品读课文、体味童年
此环节紧扣语言文字,从两件事切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咬文嚼字,有感而悟直至揭示主旨---理解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学会热爱生活。
先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片段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概括感受写在旁边,再带着感悟读一读,从面到点加深理解。
品读环节随学生的交流灵活探究。
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运河泥、唱童谣、捏泥人、欣赏泥物、吹泥哨等场景。每一部分都让学生先读出自己的感受,再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快乐。
唱童谣、捏泥人一处:学生读后,追问:从这里知道了什么?孩子们会说他们很快乐、捏得又快又好。追问:“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让学生找出“脆生生、不长时间、转眼的功夫、精神抖擞”等词语。“边唱童谣就边捏出了这么逼真的泥物又说明了什么呢?”继续追问下学生体会到孩子们经常在这里唱童谣捏泥人。“这小河就是他们的乐土,经常这样唱童谣捏泥人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梦回故乡会这样想”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那条清澈的小河还是往昔的模样吗,那群泥狗一样的乡下孩子,还在玩着河泥,唱着清亮亮的童谣吗?学生齐读。
欣赏泥人泥物一处。先找到能够概括特点的词--活灵活现。再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得活灵活现。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在泥人泥物的前面都加上了修饰的形容词。明白了表现方法,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学生写后要求有感情地读出画面,想象让文字全新创造,仿写、读画面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掌握例举及运用修饰词的方法,更体验到了童年的乐趣。情感升温继续齐读课文第一句话。
吹泥哨部分主要进行美读训练。在指名读、练读之后这样引读:白牙、黑皮肤、红泥哨、多么漂亮的色彩请你读出色彩美;泥哨声、童谣声,多么动听的声音请你读出声音美;快乐的孩子、秋天的田野请你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排比使情感逐层上升,学生强烈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再次复现课文第一句话让学生齐读,这一不断出现的主题覆盖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在笑谈趣事中,品悟到了童年的美好,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
第二件事备野餐享用。让学生运用学得的方法有感情地读。并从“随便抓摸、意料之中、不是、就是、要么”等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出这里野生资源的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三)抓住难点、质疑讨论
学习重点片段后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是不是重复了?(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风和童年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领悟出它们都是美好、短暂、自由自在、转瞬即逝的。这样比喻简洁鲜活,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无限眷恋之情。
(四)凸显主旨、升华情感
感悟与朗读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情绪与文本的情绪水乳交融。让学生把从“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呦!”这句话听到的作者的心声朗读出来。教师引读:童年的泥巴,带给作者多少乐趣呀!带着喜爱之情读出心声;每个人都要长大,童年的时光那么短暂不会再来,带着惋惜之情再读;童年的泥巴至今还在作者梦中不断怀想,让我们带着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再读;作者的童年像风吹去了,我们正享受着,让我们珍惜童年,热爱每一天,带着无限的赞美读出我们的心声!
美读,富有诗话的设计,反复点染中心,加强感悟抒发胸臆,带领学生走进了心灵的故乡—童年。
本课设计力求回归语文本色,把握听说读写形式,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9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童年》。《童年》这一课表达的主题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热爱,共有这样几个教学内容组成:欣赏抒情性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和欢快活泼的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学唱、表演富有不同民间风格的童谣《摇啊摇》、《小酒窝》。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欣赏《童年的回忆》、学唱上海童谣《摇啊摇》,另外两块内容放到第二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童年的回忆》是一首清新潇洒、优美动听的通俗钢琴曲,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乐曲为三段体结构,每一段的旋律由于不同的速度变化,使音乐主题都能明显的表现出来,是帮助学生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材料。而上海童谣《摇啊摇》,展现了宝宝和外婆之间的亲情及宝宝幸福、甜美的睡梦。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这非常适合孩子们边听边想象,边唱边律动。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这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也可使孩子们得以触及到上海的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欣赏《童年的回忆》时,能从中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学唱歌曲《摇啊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主题并能学会“热爱童年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
4、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民间艺术,并为之感到自豪。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欣赏及学唱歌曲,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鼓励学生主动创新与实践。
教学难点为:准确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老师组织学生在欢快流畅的6/8拍音乐声中进教室,鼓励学生采用适当的动作律动。然后,师生问好。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考虑本课教学内容均为6/8拍的特点,通过学生听、选适当动作律动,自然感受到6/8拍音乐的节奏特色,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初听乐曲《童年的回忆》,感受音乐速度
1、课件中出现一只蹦跳的小兔子,请同学们做一做动作(速度快而平稳),接着再出示小乌龟(速度很慢)、小鸭子(速度居中),分别学一学。然后,听老师拍节奏,大家相应地做出动作。
2、课件再演示,小动物们带来了一首钢琴曲,请小朋友帮忙找出他们的脚步声。
3、请小朋友想象,小兔子跑得快,是因为什么?小鸭子呢?小乌龟呢?以此引出该曲情绪特点。
4、出示钢琴曲题目,引出主题:回忆童年、热爱童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再请学生聆听乐曲,并鼓励学生边听音乐边创遍简单的动作,感受音乐主题。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使枯燥的听辨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再者通过学做动作,进行比较,边听边想象,边听边创编等学习方式,能使孩子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音乐,其效率肯定会事半功倍)
(三)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1、课件演示: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小故事?(创编一个小故事)随机引出音乐《摇啊摇》的伴奏声,小兔子请同学们模仿外婆的动作,随着音乐声做动作。
2、老师说明这是一首上海童谣,接着,课件演示上海风情的图片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向孩子们做一简单的介绍。
3、出示歌词,用上海方言合节奏边做动作边范读歌词。学生跟读。
4、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5、鼓励学生创编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舞。
(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感受歌曲的美,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我还很重视从音乐文化方面去开拓,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及地方风土人情,感受到中国丰富的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音乐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从音乐的体验中联想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向大家说说。
(本课教学内容的主题为:“热爱童年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个环节,就是促使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学会去珍爱自己的生活!从而深化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摇啊摇》音乐声中,和朋友手拉着手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我让孩子们“手拉手”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我的童年》三年级上导学案 篇10
一、说教材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5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展开。
《我的童年》是自传性质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反应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涩、童趣、温情,语言朴实,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情境教学法,播放音乐,音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默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目标导学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播放《童年》而后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检查预习。
首先,走进作者,通过导学案所介绍的内容,让学生对作者进行简单的评价。其次,理清字音、字形、词义,通过做选择题和造句进行检测。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初读课文,感受童年。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教师让学生迅速默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为后面的赏析做准备,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多媒体出示)
环节4、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分享自己组的学习成果。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这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是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环节5、把握语言,品味童年。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来赏析自己喜欢这个语段的原因,一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二可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环节6、课堂小结。
总结,既是对学生欣赏语段的总结,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是对所学知识的总梳理,让学生把零散的只是进行整合。
环节7、课后作业。
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引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