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通用17篇)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
水墨画: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初步尝试用点画的方法绘画小蝌蚪,体验水墨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毛笔、墨、宣纸、范例。
活动过程:
一、 观察讨论:
师:大家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小蝌蚪经过重重艰难,最终找到了妈妈。(出示范例)
你们觉得这些小蝌蚪可爱吗?看看这些小蝌蚪和我们以前画过的小蝌蚪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画的纸张不一样)今天的小蝌蚪画在什么纸张上呢?(宣纸上)旁边还有谁?(青蛙妈妈)青蛙妈妈就是上次我们手工活动的时候折的。
二、 示范讲解
1、 先请上小蝌蚪,今天我们用什么笔来画呢?(毛笔)
2、 小毛笔,竖竖直,喝饱墨水舔一舔,重重按下轻轻提,变出身体真可爱。(教师示范画身体)
3、 画小尾巴:用刚才画的毛笔在身体的后面添上一条小尾巴。
4、 请幼儿用同样的方法画上小蝌蚪。(幼儿示范)
5、 画水波:用刚才用过的毛笔放在水里洗一洗,指导笔里的墨很淡很淡后再画水波。(教师示范)
6、 把上次折的青蛙妈妈黏贴在画面上就行了。
三、 幼儿操作
1、 引导幼儿正确地握笔。
2、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毛笔一定要喝足水。
3、 毛笔留在纸上不要很长时间,否则宣纸要烂掉。
4、 用淡墨时一定要在水里洗很长时间,毛笔上的墨要很淡,才能画水波。
5、 黏贴青蛙时尽量找干的地方。
四、 展示讲评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看看你的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蛤蟆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默读
2、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抓主要问题。
1、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合群 孤零零 成群结队 闹别扭 孤独 不料 队伍 单独 调皮 仍旧 悠闲 略微 难道 疑问 蛤蟆 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1、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2、如果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呢?(如:查百科全书,上网查询,问老师)
3、书上的小朋友采用了问老师的办法。他们是怎么问的呢?怎样才能让老师很快地听明白?那么,我们在问的时候,就要求讲清楚,用一句话说明白,不罗嗦。谁会问?(先请学生说,在不能说清的情况下,出示两个句式。)
句式:老师,我发现有些小蝌蚪……,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我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小蝌蚪,一种……一种……,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小朋友,你们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5、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书上那个句子说明他们明白了?你能用“原来……怪不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吗?(指导朗读)
6、讨论到这里,小朋友们有没有找到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呢?在3月25 日,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去春游。作者为什么在日记中不写写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而写这么几只小蝌蚪?
(三)综合提高
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青蛙妈妈还在烦恼呢!你看,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开家,在外面玩,青蛙妈妈可着急了。你能帮帮它,为它写一则寻人启示吗?讨论:启示中应该写些什么?(外形特征,性格脾气)
板书: 外形特征 性格脾气
灰色略大 独游 变成青蛙
黑色稍小 群游 变成癞蛤蟆
善于观察 虚心求教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3
★看拼音,写词语
yǒu yòng xiàn zài shén me biàn dòng
( ) ( ) ( ) ( )
★连一连,读一读
黑灰色的 肚皮
碧绿的 身子
雪白的 衣裳
宽宽的 眼睛
大大的 尾巴
长长的 嘴巴
★★选一选
有 友
1.小杰( )一个大苹果。
2.我们是好朋( )。
什么 怎么
3.你叫( )名字?
4.你这几天( )不来上学呀!
★★按课文内容排顺序
( ) 又过了几天,他们长出了两条前腿。
( ) 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 )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 ) 没过多久,他们的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 ) 现在,他们正天天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呢!
★★★读一读,回答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1.这段话一共有 句。
2.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从文中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用“ ”画出来。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附件(儿歌):小蝌蚪找妈妈
1、一个卵子圆又圆,动一动,动一动,真好玩;(动作缓慢)
2、一只蝌蚪一条尾游来游去找妈妈;(动作轻快)
3、两条后腿长出来,妈妈妈妈在哪里?(欢快)
4、四条腿呀长出来,妈妈妈妈在这里。妈妈……扑向妈妈的怀抱(老师头演青蛙妈妈去迎接"小蝌蚪")。
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三)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 中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几个生长阶段的挂图打乱次序,请学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在课下可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也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心情及身体上的变化。
4.通过教师引导学习第二段,掌握自学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点:了解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成妈妈。
(四)解决方法:通过读鲤鱼妈妈的话及描绘青蛙样子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乌龟与青蛙不同,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时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错把乌龟当妈妈。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训练及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页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 ”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n,不要错读成q0n。
捕:读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正确答案:池塘 一群 脑袋 黑灰色 甩着 快活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四、五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四、五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要多问多想)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四)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
长出后腿 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变短→不见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读全文,小结课文内容。
1.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
2.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分析生字、识记字形、组成词语、指导书写:
1.请学生在黑板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
塘:左右结构,13画,第8画右边要出头,第十画上下都要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与“柳”字相比较,里面的“卬”要看清,不要多写一“撇”。龟:共7画,下边是不是“电”。
裳:共14画,下边是“衣”不是
鼓:13画,第九笔是“一”,右边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碧绿:青绿色。碧:第四笔是“提”
(三)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这一课的小故事。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字词的抄写。
2.朗读课文。
3.在实践中观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喜欢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现的人情美。
活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端,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二、播放故事录音,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2、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图片1,遇到鸭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鸭妈妈说了些什么?
3、看图片2、3、4,遇到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说了些什么?
4、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情节。
四、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五、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袭,就变成了青蛙。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7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开展活动,让学生表演来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3、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让学生懂得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二、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4、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不同用法。
三、教具准备
课文中各种动物的头像和小蝌蚪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图及字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请学生来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注意指导学习以下生字。
塘:左右结构,13画,第8画右边要出头,第十画上下都要出头。
迎:半包围结构,与柳字相比较,里面的卬要看清,不要多写一撇。龟:共7画,下边是不是电。
裳:共14画,下边是衣。
鼓:13画,第九笔是一,右边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本课是凸起的意思。
碧:第四笔是提。
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un,不要错读成q0n。捕:声母是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的抄写。
2、朗读课文。
3、在实践中观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在下面画上横线,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二、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小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1、先看图,想想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反复读读。
3、领会重点词语。
三、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自学第三,四,五段。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师引导。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6、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7、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8、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9、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开展活动:
1、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这一课的小故事。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2、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学生排出正确的顺序。
四、练习,巩固: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板书设计:贴图贴字条
小蝌蚪青蛙
长出后腿四条腿、宽嘴巴
长出前腿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尾巴变短不见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二类字,指导美观书写“变”“披”两个一类字;
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正确分辩“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34课 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边看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回答: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
随机板书:找 鲤鱼 乌龟 变
(3)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强调撇点的方向要往外)。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3、出示课件:认读二类字。(先认读,再组词读)
灰 迎 阿 姨 顶 披 鼓
4、指导写“披”字(强调右边的皮,横勾别丢掉)
5、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看课件演示青蛙的生长过程)
板书:长后退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长什么样呢?(出示课件)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快活的语气。
2、长成后的青蛙又是什么样呢?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过渡句:哦,小青蛙多可爱啊,我们也来当当可爱的小青蛙,跳起来吧!
4、通过对比我们知道,青蛙小时候和长大后,样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啊!课文中讲,小蝌蚪在变成青蛙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和乌龟,最后才见到了青蛙妈妈,它们都说了些什么,让我们读一读,演一演吧!(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 追 游)
(1)学习第二段:(鲤鱼)(突出礼貌教育):
读出小蝌蚪的焦急语气和鲤鱼妈妈的温和语气
学习小蝌蚪的礼貌 板书——迎
(2)学习第三段:(乌龟)(培养想像和写作能力)
读出乌龟慢吞吞的语气 板书——追
培养想像能力: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说?——咦?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
培养写作能力: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学习第五段:(青蛙)(培养表演能力)
读出青蛙的慈祥和疼爱的语气 小蝌蚪欣喜的语气 板书——游 师生共演这一段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1、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2、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作者 一组:小蝌蚪 二组:鲤鱼 三组:乌龟 四组:青蛙)
3、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 ),过了几天,又长出(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的,( )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1、你喜欢青蛙吗?为什么?(资料汇报)
2、你打算怎样保护青蛙?
3、他们这样做对吗?看课件明辨是非
4、出示宰杀青蛙和做成菜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5、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出示课件:保护青蛙 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 (学生大声齐读)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养几只小蝌蚪,观察它们的发育过程,然后放归到大自然中去。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知道,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该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因此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轻松一下,这时,跳一段轻松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马上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后放生”,也十分符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内容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直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能力: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角色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能力一步步提高;
2、想象能力: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能力: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能力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可以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该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角色共读课文未完成:原来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可以考虑前边的“老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一定的时间,最后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可以……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9
活动目标
1.练习原地转圈和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
2.用眼睛寻找目标后能快速行动。
3.遵守游戏规则,奔跑时能够避免碰撞。
4.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5.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青蛙、鸭子、白鹅头饰各一个。
2.幼儿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学会表演“小蝌蚪”。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引起兴趣。
幼儿跟着教师学小蝌蚪做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操吧!点点头呀点点头,伸伸臂呀伸伸臂,蹲一蹲呀蹲一蹲,弯弯腰呀弯弯腰,踢踢腿呀踢踢腿,跳一跳呀跳一跳,抱一抱呀抱一抱。”
2.玩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小蝌蚪”边念儿歌边自由地游来游去,当念到“转个圈想一想,妈妈妈妈在哪头”时,就原地转圈仔细想;当念到“快去找妈妈”时,首先看清妈妈在哪里,然后赶紧跑到妈妈身边。
(2)教师与配班教师分别带上青蛙、鸭子、白鹅不同的头饰,组织幼儿游戏。
(3)请一名幼儿扮演“青蛙”进行游戏。
注意提醒幼儿在奔跑时注意避让,防止碰撞。
3.放松活动——我是快乐的小青蛙。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青蛙,放松并整理各种动作。
教学反思: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0
活动目标:1、体验游戏的快乐及表演的乐趣。
2、培养幼儿动作的创造性。
活动准备:青蛙妈妈、鲤鱼妈妈、鸭妈妈、乌龟妈妈头饰各一个;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重难点:重点:体验表演的乐趣。难点:鼓励幼儿创造蝌蚪游的动作,学说各角色的话。
活动过程:一、欣赏音乐,学蝌蚪游。
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你们想听吗?(弹奏唱)
2、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小蝌蚪在水里怎样游?谁来学小蝌蚪游泳?有谁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动作是不一样的?(请幼儿来学一学小蝌蚪游泳)
3、教师示范游。师: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样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乐伴奏下学蝌蚪游,吃食。
(1)小节:在音乐伴奏下重复三遍。师:蝌蚪姐姐请蝌蚪弟弟妹妹一块儿来水里游。
(2)小节:老师带领在 x处咂嘴表示吃东西。师: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饿了,我们来吃点东西吧。
(3)重复小节两遍:师:吃饱了,小蝌蚪一起游来游去做游戏吧。
(4)小节:师:吃饱了,姐姐带你们去找妈妈吧。(音乐上)
三、蝌蚪姐姐带小蝌蚪找妈妈。
(1) 音乐结束,鸭妈妈出现,蝌蚪姐姐带小蝌蚪上前问:“你是不是我们的妈妈?”鸭妈妈{配班老师扮}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2) 音乐再起,蝌蚪继续游,到最后一句“妈妈,妈妈在哪里”时鲤鱼出现,蝌蚪上前问:“你是我们的妈妈吗?”鲤鱼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3) 音乐起,蝌蚪游。音乐结束,乌龟出现,蝌蚪上前问,乌龟回答,同上。
(4) 音乐起,蝌蚪游。音乐结束,青蛙妈妈出现,叫“呱呱,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快速游到妈妈身边,一起拍手说:“妈妈找到了!妈妈找到了!”
四、学说角色的话。
1、学说蝌蚪的话及其他角色的话。提问:刚才去找妈妈时第一个遇到谁?小蝌蚪是怎么问的?(学说小蝌蚪的话)它是怎么回答的?(学说鸭妈妈的话)
2、学说鲤鱼、乌龟的话同上。
五、游戏重新开始。
请四位幼儿来做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配班老师在一旁帮助)其他幼儿做小蝌蚪,老师做蝌蚪姐姐。
六、结束。
师:小蝌蚪们,我们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泳、找东西吃、做游戏,还找到了妈妈,你们高兴吗?那我们下次再来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好吗?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1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蝌、蚪”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青蛙由小蝌蚪逐渐变化,最后长成大青蛙的过程,并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蝌、蚪”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青蛙由小蝌蚪逐渐变化,最后长成大青蛙的过程,并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蝌、蚪”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蝌、蚪”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1、2自然段,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但谁知道它小时叫什么?是什么样儿的?
这就是小蝌蚪。那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同座检查读音。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再读课文,这次要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5、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6、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声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掉字)。
7、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不说话)。
8、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连贯,思考,有什么明白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质疑。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
贴出小蝌蚪的图片。
板书:大、黑、长长
(3)它们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兴。
(4)你觉得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我觉得小蝌蚪长得很可爱。)
(5)指导朗读。
小蝌蚪长得这么可爱,在水里那么快乐活泼,我们读这一段就应该读出它们可爱、活泼的语气来。
(6)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都在想:我们的妈妈在哪?要跟妈妈学点本领那该多好啊!于是它们下决心找到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呢?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自己有什么变化?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
4、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方法:读,想,说。
想:
A、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B、小蝌蚪看见谁?告诉了它们什么?
说:
什么样的小蝌蚪?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声读第2自然段。
贴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图。
(3)投影:
①看清小蝌蚪长出的两条后腿在什么位置。
②迎上去:面对面过去。
③观察小蝌蚪,迎上去时是什么心情?(着急的心情)
④我们读小蝌蚪说的话就应该读出它们着急的心情。
指名读、女生读。
我们再观察鲤鱼妈妈回答它们的话是什么语气?(和蔼、可亲)那么我们就用和蔼的语气来读鲤鱼妈妈说的话。分小组分角色试读,请两组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蝌”、“蚪”、“甩”,全班齐读。
2、你会记哪个字?是怎么记的?它在田字格里是怎么摆的?
3、教师范写。
4、学生自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优秀作品展示。
6、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看看自己哪一个字写得,好在哪里,把没写好的再写一写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大脑袋、黑灰色身子、长尾巴
鲤鱼 四条腿、宽嘴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4个生字。会写“龟、忙”等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青蛙由小蝌蚪逐渐变化,最后长成大青蛙的过程,并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4个生字。会写“龟、忙”等4个生字。
教学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青蛙由小蝌蚪逐渐变化,最后长成大青蛙的过程,并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巩固。
1、去掉拼音读生字。
2、全班齐读1、2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3自然段。
(1)小声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
(2)观察小蝌蚪前腿的位置。
贴出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
演示:追上去。
(3)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什么心情?(高兴。)他们怎么叫的?谁试着读一读。
(4)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那为什么叫它妈妈?
(5)乌龟怎样回答小蝌蚪的?(笑着说。)
(6)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过渡:小蝌蚪知道妈妈长得什么样,他们又继续往前找,这回找到妈妈没有?我们学习第4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这段,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2)指名汇报。
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从它的话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过渡: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3、学习第五段。
(1)指图问:我们现在应该叫它们什么呢?
(小青蛙)
(2)追问:小青蛙怎样到了荷叶上?用了哪些动词?
(蹬、跳、蹦)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他们要做些什么呢?
(跟妈妈一起捉害虫。)
(4)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向小蝌蚪学习什么?
做事不灰心,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成功。
4、朗读全文。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总结:
你们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开始是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不久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就变成了青蛙。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龟”、“忙”、“披”、“短”,全班齐读。
2、你会记哪个字?是怎么记的?它在田字格里是怎么摆的?
3、教师范写。
4、学生自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优秀作品展示。
6、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看看自己哪一个字写得,好在哪里,把没写好的再写一写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中先长什么,后长什么,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乌龟 绿衣裳、头顶上有大大的眼睛
青蛙 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两只大眼睛
反思一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
反思二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蛤蟆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默读
2、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抓主要问题。
1、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合群 孤零零 成群结队 闹别扭 孤独 不料 队伍 单独 调皮 仍旧 悠闲 略微 难道 疑问 蛤蟆 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1、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2、如果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呢?(如:查百科全书,上网查询,问老师)
3、书上的小朋友采用了问老师的办法。他们是怎么问的呢?怎样才能让老师很快地听明白?那么,我们在问的时候,就要求讲清楚,用一句话说明白,不罗嗦。谁会问?(先请学生说,在不能说清的情况下,出示两个句式。)
句式:老师,我发现有些小蝌蚪……,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我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小蝌蚪,一种……一种……,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小朋友,你们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5、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书上那个句子说明他们明白了?你能用“原来……怪不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吗?(指导朗读)
6、讨论到这里,小朋友们有没有找到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呢?在3月25 日,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去春游。作者为什么在日记中不写写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而写这么几只小蝌蚪?
(三)综合提高
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青蛙妈妈还在烦恼呢!你看,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开家,在外面玩,青蛙妈妈可着急了。你能帮帮它,为它写一则寻人启示吗?讨论:启示中应该写些什么?(外形特征,性格脾气)
板书: 外形特征 性格脾气
灰色略大 独游 变成青蛙
黑色稍小 群游 变成癞蛤蟆
善于观察 虚心求教◆[2004-01-30]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3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 金雁
自编创作业
根据不同课文的要求,教师可以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既让学生自编作业 题,又注重激发他们在自编中的创造性,把作业 的“老面孔”演化为多种多样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请看《不合群的小蝌蚪》一课中的一组交流镜头: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两种蝌蚪的不同特点,可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还在错认蝌蚪。大家想把这个知识告诉周围的人吗?
生:想。
师:那你们打算怎么做?
生1:晚上回家把这个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再让爸爸妈妈也一起宣传。
生2:我要画一张表格,把两种蝌蚪的不同点区分开来,然后贴到学校的宣传栏上。
生3: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认字,我就画两种蝌蚪,让他们看明白。
生4:我要写一封信给语文课本的编委,告诉他们,一年级课本《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蝌蚪不?是青蛙妈妈的孩子。
生5:我们写个通告启示,寄到电台、晚报去。
……
※ 摘自《“新课程”改了作业 的“老面孔”》。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4
备课构想: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这是一篇童话,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幅图对应(六幅图用投影)。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素质。在学完每幅图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粘贴纸粘贴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小动物粘贴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的妈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插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 哪几个自然段讲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具准备:粘贴纸、幻灯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用谜语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启发法)
2.引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青蛙是什么样的?
(2)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师: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结合学习课文。
1. 找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图的投影)
(1)师: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提问法)
(2)师:小蝌蚪的脑袋什么样?身子什么样?尾巴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提问法)
(3)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
(4)师:指导学生用粘贴纸粘贴出游动的小蝌蚪的粘贴画,并让仔细观察。(指导观察法)
2.操作投影出现第二幅图。
(1)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小蝌蚪,女生读鲤鱼妈妈,教师读旁白。
(2)师: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妈妈)(启发法)
(3)师:小蝌蚪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
(4)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变→长出两条后脚。
找→鲤鱼
(5)师 :看投影,小蝌蚪见到鲤鱼的时候心情怎样?(学生发挥回答)
(6)指导学生用粘贴纸长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鲤鱼的粘贴画。
(7)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图。
(1)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读乌龟,找一名女生读小蝌蚪,教师读旁白。
(2)师:过了几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他们又看见了谁?(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了一只乌龟)(启发法)
(3)师:小蝌蚪叫了什么?乌龟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4)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引出板书:(长出两条前腿,乌龟)
(5)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内容,粘贴出长着四条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乌龟粘贴画。
(6)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他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现第四副图。
(1)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2)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了什么样?他们又遇到了谁?(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变短了,他们遇到了一只青蛙)(提问法)
(3)师: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读)
(4)通过读第四、五自然段,从而引出板书:(尾巴变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学生粘贴出青蛙的粘贴画。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
(1)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2)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书:(尾巴不见了)
四、巩固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1)找同学,根据自己的粘贴画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比一比看谁讲的有趣(激趣法)
(2)带上头饰,将这个童话演出来(表演法)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5
情境教学片段——小蝌蚪找妈妈
师;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生:(兴奋地)好:
师:那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吗?
生:知道,老师你看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长长的尾巴。
生:我把脚尖踮起来轻轻地移动。
师:让我们一起游吧。
(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池塘里快活地游着。)
师出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别处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鲤鱼妈妈的情境,你们边表演边思考一个问题——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师扮演鲤鱼妈妈,生扮演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蚌。)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模仿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
生:小蝌蚪虽然长出两条后腿,但我看到图片上的小蝌蚪还甩着尾巴在游,所以我把双手当成小蝌蚪的尾巴。
生:我看到图片上小蝌蚪的两条后腿有的伸、有的缩,我认为那是小蝌蚪在学蹬腿,所以我边蹬边甩尾巴。
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扮演鲤鱼阿姨和长出了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六人小组进行表演。)
师出示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片并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伯伯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 “妈妈,妈妈:”乌龟伯伯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我们一起来表演小蝌蚪遇到乌龟伯伯的情境,小朋友们边表演边思考——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是怎么游的?
生:好!(投入地表演着。)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模仿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
生:我把双手举在头上当成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
生:因为刚长出的腿比较短,我把手放在身体旁边当小蝌蚪的两条前腿,边蹬边游。
生;我看图片上小蝌蚪的动作很像我学蛙泳的动作,边蹬腿边划手。
师:小朋友们的想像力都很丰富,模仿的动作都各不相同。让我们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轮流来演乌龟和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好吗?
生:好!(在音乐伴奏下学生分蛆进行表演。)
师出示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图片井讲解——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跟睛。小蝌蚪游过去叫:“妈妈,妈妈尸青蛙妈妈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知道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生用自己的方式跳着。)
师: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好吗?
生:太好了。
师:(边表演边念口诀)一前上摆,二后摆屈膝,三两脚蹬地跳出,四双脚轻落地。
师:老师把这动作取名叫“立定跳远”,小朋友觉得怎样?想学吗?
生:太好了,想!
老师把立定跳远再示范一遭,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一看完成动作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师:轮到你们练习时看谁把动作做得最好,最早跳到青蛙妈妈旁边。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练习。(在《小青蛙找家》的音乐声中练习。)
师巡视指导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讨论
1.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讨?
2.本案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效,
简析
1.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创设情境并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获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把兴趣指向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课把教材内容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通过游戏贯穿课堂。在课堂中紧紧扣住故事发展的情与景,使情景交融,学生的练习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这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体验得到了加强,交往得到了提高。
在课堂中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是新课程下低年级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本课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扮演鲤鱼阿姨、乌龟伯伯与不同时期的小蝌蚪,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交往能力进一步提高;让学生思考井模仿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又长出两条前腿及长成青蛙的动作到引入立定跳远的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6
设计意图:经过前面三个课时,孩子们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更加的理解与充满了表演的兴趣,本次活动中增加了荷花、池塘花草及音乐,使游戏多样化、创新性地开展提供了的保障,游戏过程中以集体、分组、个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交叉进行,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投入游戏,激活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将游戏推向了高潮。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内容:《小蝌蚪找妈妈》(四)
活动目标:
1、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
2、大胆的利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游戏。
3、进一步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重点:能根据音乐大胆的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表演游戏。
活动难点:在活动结束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准备:继续丰富游戏环境,增添一些荷花,水草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二、回顾上次游戏,提出要求。
(一)小朋友们,上次我们表演了《小蝌蚪找妈妈》,在故事中你喜欢扮演什么角色?这次你想扮演什么角色?表演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鼓励幼儿从表情、动作、合作等方面提出要求)。
(二)小朋友们上次表演的都非常的棒,今天凯红老师还请小朋友来表演,在表演之前凯红老师有几个要求:
1、能按顺序进行表演,没有轮到自己表演的时候能耐心的等待。
2、在表演时能大声的进行对话及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3、遇到问题不急躁,耐性地和同伴进行协商解决。
4、表演完的小朋友能安静的观看别人表演。
三、引导幼儿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指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感受表演游戏的乐趣。
(一)按照幼儿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二)师幼共同布置场地。
(三)幼儿开始表演。
四、评价游戏,结束活动:
(一)在这次表演中你觉得谁表演的比较好?为什么?
(二)你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怎么把它变得更好?
延伸活动:将头饰等材料放到表演区,供幼儿继续表演。
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导学案 篇17
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实验小学 陈兴杰
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