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扑蝶(通用6篇)
采茶扑蝶 篇1
设计意图:
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人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发展。《采茶》正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首优美动听的福建民歌。大班幼儿的模仿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既能模仿采茶的动作,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蝴蝶的动作。结合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自己的创编,让孩子体会劳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
2、 学习采茶舞的基本动作,发展幼儿的模仿智力。
3、 学习调整自己的动作与同伴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1、 乐曲:《采茶》。
2、 事先准备能表现采茶情景的图画。
活动过程 :
1、 请幼儿欣赏乐曲《采茶》。
2、 结合有关采茶的图画,讲述舞蹈动作及其所表现的采茶情景。
评析:通过分别欣赏乐曲和采茶的图片,石油获得一种更为形象和直接的知识,有利于对该知识的掌握。
3、 示范采茶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采茶、拔树枝、背着茶篮回家等情景。
4、 想像蝴蝶出现的情景,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
5、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创意动作表现蝴蝶出现和扑蝶的情景。
评析:幼儿的接受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通过上述活动幼儿对采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运用幼儿的模仿智力极利用智力让幼儿自己创编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了。
6、 想象山坡上还有什么昆虫出现,如何用动作表现。
7、 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鼓励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跳舞。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充分利用的是幼儿的创造能力,通过理解、记忆和构思,加上幼儿的合作表演,幼儿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活动延伸:
在教师放一些与采茶有关的道具,如茶篮、头巾等,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里自由表演。
采茶扑蝶 篇2
一、活动设计: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民间歌舞“采茶扑蝶”,起源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迄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作品情节生动有趣,角色形象诙谐,是福建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我们结合《纲要》精神,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欣赏民间歌舞《采茶灯》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充分体验、感受民间音乐的艺术美。
二、活动目标:
1、感受民间音乐旋律和情绪,尝试用动作有节奏地表现“采茶”与“扑蝶”的不同内容。
2、倾听音乐,会在乐句的鼓点响起时“停”和“扑”。
3、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相互嬉戏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欣赏龙岩民间歌舞《采茶灯》、初步了解歌舞表现的内容。
2、物质准备:ppt、幼儿每人一把小纸扇
四、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
1、幼儿随《采茶扑蝶》音乐进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茶园里去采茶,好吗?
二、完整欣赏《采茶扑蝶》音乐,了解ab两段音乐表现的内容。
1、幼儿完整欣赏。
师:茶园里响起了优美的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音乐这可以分几段?每段在说些什么?
2、欣赏后提问:刚才的音乐可以分几段?(两段)
第一段在说什么?(茶女在茶园里采茶)
第二段呢?(蝴蝶也飞来跟茶女做游戏啦!)
三、分段欣赏与游戏表现
(一)欣赏第一段“采茶”部分音乐
1、欣赏前提问:茶女是怎么采茶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欣赏后提问:茶女怎么采茶的?谁能来采采看?(请个别幼儿表现,其他幼儿跟着一起学)
师:我看到你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找到一片茶叶摘下来。(动作演示)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1)提问:那我们看不到的茶叶可以怎么采呢?(请幼儿表现拨的动作,一起来学动作)
(2)提问:茶女采茶的时候动作有哪些变化呢?谁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表现高低左右的动作方位变化)
(3)提问:茶女采了这么多茶叶用什么装茶叶呢?(手叉腰当箩筐)
2、幼儿表演采茶动作
师:你们想不想也到茶园里去采采茶呢?(想)那我们轻轻地走到茶园中间找到一棵茶树。(引导茶树有高有低)
(二)欣赏第二段“扑蝶”部分音乐
1、欣赏前提问:第二段谁来了?
欣赏后提问:第二段谁来了?蝴蝶是怎么和茶女做游戏的呢?
2、利用图谱,引导幼儿感受乐句的最后重音。
(1)出示图谱,师随音乐指图谱,引导幼儿感觉乐句的最后重音。
提问:蝴蝶是什么时候停呢?
(2)幼儿扮演蝴蝶随音乐做蝴蝶飞、停动作。
(3)幼儿扮演茶女随音乐用扇子有节奏地扑蝴蝶
3、两人结伴玩游戏:扑蝶
(1)教师引导幼儿商量游戏玩法。
小结游戏玩法:蝴蝶随着音乐飞来飞去,当锣声响起的时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这时扇子就轻轻地去扑蝴蝶。
(2)幼儿两两相对,一人当蝴蝶,一人扑蝶,进行游戏。
游戏后评价:游戏时是否听音乐进行游戏,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3)交换角色再游戏一遍。
四、幼儿听音乐完整游戏“采茶扑蝶”
小结:刚才这个游戏玩了什么感觉?回去可以和谁一起玩?我相信你们一定玩得很开心。
五、结束活动:
幼儿手拿小扇子,随“采茶扑蝶”音乐离开。
采茶扑蝶 篇3
一、活动目标: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2. 学习采茶舞的基本动作,乐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情感。二、活动准备:1. 乐曲:《采茶扑蝶》2. 能表现采茶情景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三 活动过程:1.请幼儿欣赏乐曲《采茶扑蝶》,说说听完之后的感觉。2.结合有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讲述舞蹈动作及其所表现的采茶情景。3.示范采茶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采茶、拔树枝、背着茶篮回家等情景。4.在教师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现的情景,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蝴蝶出现和扑蝶的情景。(如蝴蝶飞得高,蝴蝶停下来,蝴蝶有飞走了等)5.鼓励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蹈。
采茶扑蝶 篇4
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
☆歌曲《采茶扑蝶》是根据福建民歌〈采茶灯〉旋律填词而成的,旋律采用民族五声调式—羽调式,节奏鲜明简单,情绪欢快跳跃,表现了春天来了采茶姑娘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同样取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是1956年由雷雨声老师编曲创作的一首高胡和两架古筝合作表演的三重奏。此曲曾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音乐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曲子以各种旋律变奏的手法,在保留乐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基础上,配合巧妙的配器和多变的复调,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流水、鸟语花香、人人歌唱的美好春光。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分析乐曲〈采茶扑蝶〉、〈春天来了〉的旋律,都改编自福建民歌〈采茶灯〉,并能比较和发现本单元中云南、海南、福建三地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继续之前的表格。
歌名 所处地域 节奏 速度 力度 调式 风格 情绪
《放马山歌》
《五指山歌》
《采茶扑蝶》
●教学过程:
1.整体欣赏,感受变化。聆听歌曲《采茶扑蝶》,能明显感受到三个乐段的不同色彩。
2.积极思维,展开设计。第一乐段是完全重复的两句组成的。先采用奥尔夫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声势节奏参与规律性地拍击句尾有特点的节奏“ ”,再用体态动作、打击乐器等进行变化。第二乐段则可以根据歌词意思自由随音乐做各种采茶动作。第三乐段又可以参照奥尔夫的方法,在每一句的结尾即二分音符处配上“0 ”节奏型。各个段落主要还是由学生自主创作(可以小组合作式)。
3.变换形式,促进提高。引导学生变换表现形式,用三个不同的动作表现歌舞曲《采茶扑蝶》(也可用三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或用不同音色(乐器、人声均可)等来表现)。
4.比较欣赏,拓宽视野。复习三年级学过的歌曲《春天来了》,感受音乐中的“重复”。引入欣赏器乐曲《春天来了》,听辨其旋律与哪首歌曲相同而给自己的感受又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
采茶扑蝶 篇5
采茶扑蝶
设计意图:
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人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发展。《采茶》正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首优美动听的福建民歌。大班幼儿的模仿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既能模仿采茶的动作,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蝴蝶的动作。结合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自己的创编,让孩子体会劳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
2、 学习采茶舞的基本动作,发展幼儿的模仿智力。
3、 学习调整自己的动作与同伴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1、 乐曲:《采茶》。
2、 事先准备能表现采茶情景的图画。
活动过程 :
1、 请幼儿欣赏乐曲《采茶》。
2、 结合有关采茶的图画,讲述舞蹈动作及其所表现的采茶情景。
评析:通过分别欣赏乐曲和采茶的图片,石油获得一种更为形象和直接的知识,有利于对该知识的掌握。
3、 示范采茶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采茶、拔树枝、背着茶篮回家等情景。
4、 想像蝴蝶出现的情景,讨论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
5、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创意动作表现蝴蝶出现和扑蝶的情景。
评析:幼儿的接受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通过上述活动幼儿对采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运用幼儿的模仿智力极利用智力让幼儿自己创编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了。
6、 想象山坡上还有什么昆虫出现,如何用动作表现。
7、 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鼓励幼儿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跳舞。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充分利用的是幼儿的创造能力,通过理解、记忆和构思,加上幼儿的合作表演,幼儿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活动延伸:
在教师放一些与采茶有关的道具,如茶篮、头巾等,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里自由表演。
采茶扑蝶 篇6
活动目标:1.初步感受民歌的特点。2.能和同伴一起配乐舞蹈,乐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情感。3.体验游戏中采茶扑蝶的乐趣。活动准备:《采茶扑蝶》音乐活动过程:活动一:欣赏茶园、采茶图这是什么地方?阿姨在做什么?高高的山、清清的水、一大片一大片的绿绿的茶园中,和大家一起采茶,感觉怎么样?活动二:倾听音乐第一段,创编采茶动作。(1)有一段音乐,名字就叫采茶。大家来听听看,音乐中的人们是怎么采茶的呢。(2)幼儿创编采茶动作,教师哼唱音乐。(3)听音乐表演采茶动作。活动三:倾听音乐第二段,创编“蝴蝶来了”的动作,并随音乐表演。活动四:倾听音乐第三段,继续“采茶”活动五:完整倾听音乐,并表演。活动六:欣赏“采茶扑蝶”视频,愿意的小朋友可以模仿。活动研讨:在活动中,我不止一次考虑到是否要示范?是否要将孩子的动作编成一套固定的韵律动作。但是最终没有。而这样进行活动的感觉跟以前差不多,就是觉得虽然孩子感受到了音乐的一些欢快的、动听的感觉,但最终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过了就过了。课后跟孙老师交流,她也考虑了这个问题。觉得可以编成固定动作,因为孩子们采茶、扑蝶的动作有些许不同,那么可以把他们的动作的变化和不同创编到韵律活动中来,并没有限制到他们的思维,而且,当将他们的动作固定下来表演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成就感和欣赏自己创编的动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