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的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8个新词,能按要求写近义词。
3、认识按事物发展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初步学会理清按失望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顺序。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按事物发展的顺序组句成段的叙述方式,能理清它的顺序。
难点:理解李四光研究石头的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李四光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领会按事物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
㈠、简介李四光的生平,揭示课题
⒈出示李四光的图片,问:
①你认识他吗?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他吗?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
⒉揭题。
学习生字“藏”。“藏”的笔画比较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㈡、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的内容,学习字词。
1、自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2、读生字并组词。
3、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写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把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写几遍。
5、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读一读,教师投影新词,让学生合上书,读给同桌的同学听。
6、你懂哪个词的意思,可以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出道题考考同学。
7、提出还不懂的词语,想办法弄懂。
㈢、学习第2自然段
1、自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李四光和他的女儿在捉迷藏是,开始怎么样?后来又怎样?
2、汇报交流:(开始他们完得真高兴,后来爸爸不见了。)
3、课文哪几句写他们玩得高兴?
4、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5、课文哪几句写爸爸不见了?
6、再次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7、小结:这段话是按捉迷藏这件事”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像这样的顺序,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㈣、根据“单元学习提示”落实训练重点。
1、自读“单元学习提示”,想想: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怎样来学习按这种顺序写的一短话?
2、汇报交流。
3、巩固迁移训练。
▲读下面一段话,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课外活动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鼻子的人头像,并准备了一个纸板鼻子,叫我们蒙上眼睛给贴上。同学们按顺序一个一个蒙上眼睛,手拿着“鼻子”去贴,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下巴上,有的把鼻子贴到了头顶上,还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了耳朵上。教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哄笑声。最后一位同学上去贴,正好把鼻子贴正。游戏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①指名读要求。
②按要求指导自学。
③指导交流自学情况。
④教师强调学习方法。(略)
㈤、课堂小结
①完成作业 :作业 本上第六题。
②读下面一段话,按一定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标上序号。
我坐在餐桌前,开始吃妈妈为我准备的早餐。
早晨,我迅速起床,叠好被子。
吃完早餐,我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去。
我到卫生间去洗脸、刷牙、梳头。
板书设计 :
13、捉迷藏
先写玩得很高兴 事情
后写爸爸不见了 发展
最后写玲玲去找爸爸 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结合课文具体了解李四光、介绍李四光,并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把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
3、能写出“发觉、专心致志、”的近义词。
▲教学过程 :
㈠、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你课外对李四光又有什么新的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听吗?(及时表扬自己课外查找资料的同学)
师:我们学习的途径很多,课内外结合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请读读第一小节,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李四光哪些方面?
㈡、学习第一小节。
1、读一读,介绍了哪几方面?(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对石头有研究、搞研究很专心)
2、重点读懂第二句话:
①“可”能换成什么词?
②从哪里看出他对石头有研究?
③你能用“只要……就……”说话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认为哪几个词在语气上要注意的,自己处理一下。
4、你能把自己课外了解的,和这三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介绍给大家听吗?
㈢、学习第三小节
师:李四光研究起石头来,会把什么事情都忘了,这一次他又把什么事忘了?
★1、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大面积训练并板书)
(玲玲找不到爸爸,很不高兴——找到了爸爸——爸爸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石头——玲玲不生气了)
2、你能给“专心致志”换个近义词吗?李四光的专心致志表现在哪里?(学生自由看图、看文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㈣、小结: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课后第四题)
2、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大面积训练说话)
㈤、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本》上的作业 。
板书设计 :
13、捉迷藏
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 对石头可有研究
★研究石头会把什么事都忘了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捉迷藏的昆虫》。以下是我对该活动的分析:
设计意图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中班幼儿对动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动物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在《有趣的昆虫》主题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昆虫”的活动。一方面让幼儿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幼儿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
说教材
(一)目标定位:根据《纲要》指导和活动的内容,结合中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情感目标: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3)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
本着建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原理以及方法。重点的依据:只有了解保护色的原理以及方法才能帮助幼儿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教学难点:理解保护色,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难点的依据:保护色是较抽象的概念;幼儿没有利用保护色、伪装等方法进行自我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幼儿能够达到本活动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了解一些昆虫的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了。激发幼儿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基于本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幼儿通过捉迷藏的游戏,找找藏起来的昆虫,从这种游戏情景中获取知识。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观察发现“不容易找到的昆虫”提出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认识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原因。促使幼儿在学习中思考,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幼儿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次活动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1、自主探究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产生了兴趣。
2、分析归纳法:当幼儿对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想法,讨论为什么部分昆虫不容易被发现,讨论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可以预防敌人的攻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该活动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交流讨论——操作体验——本领迁徙——活动延伸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和昆虫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并寻找哪些昆虫藏起来了,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交流讨论:告诉幼儿还有一些昆虫没有找到。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发现,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方法以及原因。激发幼儿的积极思考的愿望。产生了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操作体验:让幼儿在了解保护色的基础上,根据“保护色”的方法为一些昆虫寻找合适隐藏的地方。通过操作体验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
4、本领迁徙:通过图片,了解人类也会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
5、体验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通过了解一些昆虫、人类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与教师同伴之间玩捉迷藏的游戏中体验自我保护的快乐。
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保护色”来进行。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幼儿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教学反思:
纵观本次活动,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目标层层递进地展开。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从幼儿的参与情况及其反应来看,本次活动设定的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幼儿也都能达到预设目标。
这个活动所传授的知识点,由于幼儿平时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他们比较感兴趣;另外活动中课件的制作、电脑的使用,都能很好地吸引幼儿,整个活动从头到尾,幼儿的参与性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再次利用游戏将本节活动的核心内容提升,并与开头的游戏相呼应,使幼儿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氛围下达到了预设目标要求。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当然,在活动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在活动过程中,我总是急切地想告诉幼儿答案,没有让幼儿尽情地回答;环节设计方面,感觉还是不够新颖,这些都需要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继续完善。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3
课题:唱《捉迷藏》、学附点音符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捉迷藏》,体验歌曲充满童贞幻想的色彩、拟人化的音乐形象以及欢乐活泼的情绪。
2、能以较快的速度、清晰的吐字正确演唱歌曲《捉迷藏》,并能以活泼欢快的情绪和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重点:1、能以较快的速度、清晰的吐字、活泼欢快的情绪和明亮的声音有感 情地正确演唱歌曲《捉迷藏》。
2、体验歌曲充满童贞幻想的色彩、拟人化的音乐形象和欢乐活泼的情绪,并能创作表演歌曲情境。
教具准备:铃鼓、铃铛、沙棰、木鱼、腰鼓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四个小朋友,他们分别是“春”、“夏”、“秋”、“冬”。我们猜一个小谜语:“××藏在花丛中?××躲到草帽下?××钻入谷堆堆?××缩进棉褂褂?”,引出歌曲《捉迷藏》。
2、新课:
(1)、这首歌曲中运用了较多的八分附点节奏,在学唱时,先进行击打节奏练习。
(2)、学习附点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
(3)、进行练唱歌谱,再填词。
(4)、采用连贯和对比的方式演唱歌曲的难点乐句
(5)、把握歌曲整体风格,在唱熟练以后,采用稍快、活泼的方式演唱,要注意学生的咬字吐字清晰。同时注意用轻巧的声音、圆润饱满的发音来演唱。
3、活动与创造:(1)选择合适的乐器及创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①、用打击乐器伴奏(铃鼓、铃铛、沙棰、木鱼、腰鼓)
②、请同学们自己创编节奏型,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到讲台上进行表演。
4、课堂小结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在初步熟悉A段音乐的基础上,能较合拍地用蹦跳步做兔跳动作。
2.迁移已有的观察经验,在B段音乐时用不同姿态表现花的造型。
活动重点:
学习在A段音乐处合拍地做兔跳动作。
活动难点:
能分辨AB两段音乐的不同,并合拍地做出相应动作。
活动准备:
1.春天花园图片,小兔及兔妈妈图片,《飞飞曲》音乐。
2.事先在散步时带领幼儿观察并模仿花的各种形态。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完整欣赏音乐《飞飞曲》。
(点击图2左上角第一个音频播放器)
2.教师引导幼儿随A段音乐学习有节奏的兔跳动作。
(1)教师示范拍手动作,让幼儿观察感知a段音乐节奏。
(点击图2左上角第二个音频播放器)
(2)幼儿拍手学习节奏。
(3)播放A段音乐,师幼共同拍手感受节奏。
(点击图2左上角第二个音频播放器)
(4)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感受A段音乐。
(5)引导幼儿学习蹦跳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6)全体幼儿随音乐练习蹦跳步1~2遍,教师提醒幼儿轻轻地、合拍地跳。
(点击图2左上角第二个音频播放器)
3.听辨出B段捉迷藏音乐。
师:小兔玩得真高兴,都不愿意回家了,这时候兔妈妈来花园找小兔,调皮的小兔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点击图3播放自定义动画)。
师:这段音乐和刚刚我们听到的小兔子散步的音乐一样吗?
(点击图3左上角第一个音频播放器)
4.创编B段花的动作。
(1)教师用捉迷藏的情境语言引起幼儿变成花朵的兴趣。
(2)个别幼儿创编花朵的动作。
(3)幼儿随B段音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造型。
(点击图3左上角第一个音频播放器)
5.完整地欣赏全曲,玩游戏《小兔捉迷藏》
(1)完整欣赏全曲,听辨捉迷藏躲藏的音乐。
师:这次我们完整地玩一遍游戏,我来做兔妈妈,你们一起来做我的兔宝宝,记住,妈妈来了,你们就要变成花朵不能动,这样妈妈就不会发现你了!
(点击图3第二个音频播放器)
(2)完整地做游戏1~2遍。
(点击图3第二个音频播放器)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5
活动背景
中班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有趣的图形”主题活动。中班幼儿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我们组织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不规则线条画里的几何形状,寻找出不同的小鱼图形,并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添画。
2.能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图形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黑板,示范用线条画1张(内含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装饰好的不同形状和不同装饰方法的小鱼俘4条。
2.线条画5张(内含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黑色勾线笔人手1支,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线条画俘,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这是一张神奇的线条画,在画里藏着许多秘密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再仔细看看,线条画里还有和它一样的形状吗线条画里有其他的形状吗
教学建议:在幼儿发现一种图形后,引导幼儿继续寻找相同的图形,进行归类;鼓励幼儿在线条画中寻找和发现不同的几何图形。
2.游戏导入,示范寻找和添画出鱼的图形。
(1)师: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许多调皮的小鱼就躲在这些形状里,跟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呢,你找到它们了吗
(2)教师示范在其中一张线条画中添画出小鱼外形。
①师:老师已经找到一条小鱼了,想不想看看它躲在哪儿(教师示范找一条长方形的小鱼,添画出小鱼的眼睛、嘴巴、鳍、尾巴)
②师:形的小鱼找到了,刚才老师添画了什么,就变成了小鱼了
(3)幼儿尝试寻找不同的形状,添画小鱼外形。
①师:其他形状里也藏着很多小鱼呢,谁找到了试试把它们画出来吧。(请两名幼儿在线条画中指出小鱼,添画眼睛、嘴巴、鳍、尾巴)
②小结:线条画里藏着圆形的小鱼、三角形的小鱼、长方形的小鱼、半圆形的小鱼。
教学建议:在教师示范添画小鱼外形时,如果有幼儿提出他已找到小鱼,则请幼儿来示范添画,教师可在一旁提示要添画完整,可用“哪里是小鱼的头”、“小鱼的眼睛在哪里”、“看看小鱼还少了什么”等进行提示。请幼儿来尝试寻找和添画时,提醒幼儿寻找与俘不一样的图形小鱼,两名幼儿可同时添画不同形状的小鱼,这样节约其他幼儿等待的时间,又给幼儿多种形状的小鱼外形的感受。
(4)出示装饰好的小鱼,贴在相应的图形上。
师:我也找到了几条小鱼,你们瞧,这是圆形的点点鱼、三角形的波浪鱼、长方形的斜线鱼、半圆形的小花鱼,它们都穿上漂亮的衣服啦。
教学建议:装饰好的小鱼尽量选择小图形,因为多数幼儿在示范时喜欢找的图形,这样装饰好的小鱼贴在相应图形上,就不会遮住幼儿之前的俘,能较好地尊重和展示幼儿的创意。
3.幼儿操作,寻找和添画鱼的外形。
(1)师:你们想不想找小鱼在桌上的线条画里还藏着许多各种形状的小鱼,里面还有跟黑板上不一样的图形呢,找到小鱼后就小鱼画出头、眼睛、鳍、尾巴,还可以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赶紧去找一条吧。
(2)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要添画完整的鱼,画得快的幼儿可用水彩笔添画鱼身花纹。留意找到不同图形的小朋友的作品。
教学建议:幼儿操作的线条画比俘多了梯形和椭圆形的图形,给幼儿更多挑战和迁移经验的机会。重点引导幼儿寻找小鱼图形,并添画完整,鼓励幼儿寻找多条不同形状的小鱼。
4.拼图欣赏,分享图形变化的小鱼。
(1)拼图游戏。
(2)分享交流。
师:线条画里藏着的各种形状的小鱼被我们找出来了,谁找到了跟黑板上不一样形状的小鱼有趣的图形能变出有趣的小鱼,你最喜欢哪条小鱼
师:喜欢找小鱼吗线条画里还藏着很多小鱼呢,我们把画带到班硷去,继续找小鱼吧。
教学建议:拼图游戏时,可请幼儿忙一起拼桌子,让他们亲历自己的作品变成拼图的神奇和惊喜;分享交流可用自己介绍、相互推荐、教师提示的方式讲评,结合现场情况,助幼儿提升创作经验。
活动延伸
1.将作品展示在班级美工区墙面上,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寻找“藏在图形里的小鱼”,继续创作,让拼图更加完满。
2.可在美工区提供其他形状的图形纸,开展“图形变小鱼”活动,并展示孩子的作品,巩固认识多种图形,进一步分享添画和装饰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发现创作再发现再创作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给孩子带来惊喜和挑战。孩子兴致盎然,画面充满稚趣。我发现“变化”是本次活动成功的秘诀,变化出新意,变化出神奇。
营造变化的游戏情境。活动开始,“一张线条画,藏着秘密”,一下就激发了孩子们发现的热情;“图形里藏着小鱼”,让线条画的俘蕴藏玄机,“和小鱼捉迷藏”让孩子们的发现之旅充满趣味,操作时,孩子们不断喊出“我找到形的小鱼啦”,可见,“捉迷藏”的游戏情节已深入孩子心中;单幅画变成拼图,让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再次升级,不禁纷纷感叹:“哇,好的画啊,好多的鱼啊!”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游戏,不断变化的游戏,吸引着孩子们持续发现和创作。
采取变化的引导方式。示范添画时,孩子提出了他已找到小鱼,我就请他来示范添画,改变了原先设定的教师首先示范的策略;3名示范幼儿的作品不尽相同,比如头部位置、眼睛的画法、鳍和尾巴的形状,我一一给予肯定,避免了俘给孩子造成的思维定势;变成拼图时,几个男孩子主动忙移桌子,我就顺势说:“家一起来忙,变出拼图喽。”部分的孩子都参与移桌子和拼画的过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秒时间,但避免了孩子的等待,而且合作亲历变化,让这一环节更有意义。
鼓励变化的表现手法。幼儿操作时,我发现一些幼儿画的眼睛、鱼鳍和尾巴形状各异,我还发现部分幼儿装饰小鱼采用混合的方法,如点点和线条结合,平涂加上花纹等,我鼓励孩子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添画和装饰,并在结尾点评时,与全班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细节,讨论画面内容,发现线索并进行推理判断。
2、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会“捉”和“藏”的最佳做法。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课前与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遮住大书上的文字和部分画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说说玩捉迷藏游戏时,怎样“藏”?怎样“捉”?
二、阅读封面。
向幼儿展示大书,观察封面。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地方?老鼠和大象会干什么呢?大象为什么要躲起来?
三、阅读内页。
第一页:
1、这是什么地方?大象被捉到了吗?大象怎样被发现的?鼠小弟是什么表情?
2、我们看看作者怎样问鼠小弟的?
3、鼠小弟是怎么回答的?
第二页:
1、大象藏哪儿?
2、你怎么发现的?
4、你帮大象藏会藏到哪儿才不容易发现?
第三页:
1、这是什么地方?
2、桌子是怎么歪的?
3、为什么会歪的?
4、你觉得在厨房捉迷藏可不可以?
5、有什么危险的地方?
6、那应该怎样做最好呢?
第四页:
1、你觉得大象藏在哪儿好呢?
2、鼠小弟怎样找呢?
3、大象藏在哪儿?怎样被发现的?
第五页:
1、大象藏在哪儿?
2、怎样被发现的?
3、鼠小弟的表情和动作都是怎样的?
第六页:
1、这次大象会藏在哪儿?这是什么地方?
2、你看到花园里有什么?
3、鼠小弟在哪儿?它发现了没有?
第七页:
1、怎么回事?大象和鼠小弟是什么表情?
2、为什么都这么高兴?
四、师生完整阅读图书。
五、捉迷藏真有意思,我们到外面也玩会捉迷藏。
活动反思:
读本《捉迷藏》通过对图画的观察和学习来理解故事,并发展幼儿的细节观察能力:发现大象藏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发展幼儿的换位思考能力等,同时,把从读本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和游戏中,丰富他们的相关经验,这也是本读本的重点。在活动的设计上,基本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基本教学流程设计,并结合教学设计示例,根据指导要点开展活动,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第一环节经验联结时,对于捉迷藏幼儿是非常喜欢的,但对于怎样藏才安全?怎样藏才不容易被找到?幼儿的经验明显不足。
在第二环节阅读图画中,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够通过画面信息,说出大象所在的位置,如大象藏在浴缸里,大象藏在被子里,大象藏在桌子下面,大象藏在小房子里,大象在汽车里等等。这些地方或物品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因而幼儿比较容易理解,学习的兴趣也比较浓,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但在读本最后一页,大象到底藏到什么地方呢?孩子们找来找去,就是没发现大象在哪里,最后唐宇轩和杨季昀说大象在水里,我问了他们怎么知道的呢?他们说发现了大象一点点鼻子在水上……故事的结局颇有幽默感,孩子们对这个结局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在读本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些画面信息和词组,也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语言词汇的积累,如通过浴缸学习了浴室,通过被子等物品学习卧室,通过饭桌等学习了厨房等词汇。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歌曲《捉迷藏》;
2、熟悉3拍子节奏,强调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感。掌握节奏型“Ⅹ·ⅩⅩⅩ”和“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重、难点);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加深对四季各自特征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放映课件一(春、夏、秋、冬四季图)
提问: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什么呢?他们分别在告诉着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啊?
(引导生结合图讲述四季特点)
2、那你们说他们会不会有一天碰到一块来呢?
对了,他们永远也不会碰到一块,就象四个调皮的小娃娃在玩游戏,
在捉迷藏呢!
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迷藏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首歌吧!
(三)、进入课题:
1、放映课件二(捉迷藏谱例),播放歌曲。
2、教唱歌曲。
3、学习三拍子:
a、请同学起来打拍子并给予纠正;
b、强调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感;
c、在唱歌的同时做三拍子拍手游戏;
4、分组演唱:如男生唱女生与师一起舞;最后合唱;
(四)、总结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夏秋冬四个娃娃他们各自都有着什么不相同的特征吗?(放映课件三)
2、你们心目中的春夏秋冬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同学作画)
3、播放歌曲,同学们在歌声中画画,结束课题。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说介词在;方位词:上、下、里、后、旁
2、能用完整话我在……上(下、里、后、旁)
3、幼儿喜欢参与游戏
活动准备:
故事背景图、小猫的图片、歌曲、在教室布置好捉迷藏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故事引入主题
1、出示故事的情境图片,边看图边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的天气特别好,三只猫姐妹们高高兴兴的来到草地上玩耍,你看他们多开心啊!过了一会,小黄说:‘跑跑跳跳的没意思,咱们做个游戏吧。’其他两只小猫拍着手同意了。‘咱们玩捉迷藏’。一会的工夫他们就跑的没影了,藏了起来,呀!他们都到哪去了呢?”
2、小朋友们帮助找一找吧
请三名幼儿到前面来找到三只小猫,并且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它藏到哪里了
二、请幼儿参与帮助小花猫藏起来
1、请两组幼儿到前面来,分别帮助小猫藏起来,请其他的孩子来找
“小猫说小朋友们真聪明,但是它玩了一次还没玩够,还想再玩,它想请小朋友帮助它藏,让别的小朋友来猜,这几个小朋友藏的时候其他人要把小眼睛闭上,不能看。”
2、请幼儿用“小猫藏在什么地方”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三、游戏:捉迷藏
1、小猫玩累了要回家了,不如我们自己来玩这个游戏吧!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请幼儿两个人一组,一个藏,一个找。找到的幼儿要说出,是从哪找到的他的,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述。第二遍时互换角色。
2、提醒幼儿在游戏时注意安全,藏的人不能有声音。
3、幼儿听音乐放松,回座位。
四、歌曲《捉迷藏》
活动自评:在这次活动中,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的兴趣很高,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以小猫的形象与幼儿对话,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教育活动,用方位词贯穿始终。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进一步的明确了方位词的使用,在语言的表述上有一定的进步。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9
活动背景:
每当孩子们玩到“捉迷藏”的游戏时,孩子们总是那么的高兴。而在《捉迷藏》这首儿童诗里,作者把太阳和颜色都拟人化了,把大自然中万物的颜色,说成是颜色和太阳也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符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利用游戏对孩子的作用,我根据内容自己制作了《捉迷藏》的课件帮助幼儿学习这首儿童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表现方式,通过仿编等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大自然色的美丽,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表现方法。
2.初步学习用诗歌的结构大胆进行仿编活动。
3.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仿编诗歌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捉迷藏》。
2.不同颜色(绿色、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的卡片每人一张。
3.在课前带领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兰色躲在哪里呢?同上
师:红色躲在哪里呢?同上
3.(播放课件第三段),理解诗歌第三段的内容。
师:颜色们都藏好后,太阳找到他们了吗?(观看课件)
4.完整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评析:课件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课件的分段学习,让幼儿逐步理解儿童诗的内容,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欣赏第二段时,课件把第二段的内容根据每句话分别设计了按钮,每点击一个颜色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内容,在活动时能根据幼儿的回答来进行验证,巩固相应的内容,并学说:X颜色躲在X里,为后面的仿编活动做铺垫。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0
主要涉及领域:
科学
设计意图:
每天幼儿在幼儿园都会吃水果,有一次吃西瓜,甜甜小朋友将吃到的西瓜子放在手心里,用手心攥了一会之后将西瓜子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因为上面很脏有西瓜汁,我急忙走过去问她为什么要放进口袋里啊?她笑眯眯的说:“我家西瓜里也有这个,好像长的一样,我拿回家给妈妈看看。”原来她对西瓜的种子很感兴趣。我觉得幼儿的这一发现很有价值,于是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将它提升为一节有趣而又具有探究意义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探索水果的种子感兴趣,感受发现种子的快乐。
2.观察了解不同水果的种子在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3.愿意把自己的发现用简单完整的语言和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葡萄、桂圆、香蕉、橘子、贴好水果图案的小盘子四个、纸巾、轻音乐。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1)以水果妈妈肚子里面的宝贝要和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激发幼儿边吃边找到水果种子的兴趣。
(2)将自己找到的小种子放在相应水果图案的盘子里面。
2.观察了解种子的特点
幼儿仔细看一看,自己吃的是什么水果,它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
3.比较发现不同种子的不同之处
(1)看一看其他的种子,尝试说出它们的名字。
(2)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表述种子的特征。
4.指导幼儿用纸巾将嘴和手擦干净
5.随音乐做动作
引导幼儿想一想种子是怎么长成果实的?并随音乐把自己当成小种子,体验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的过程。
推荐科学故事:《种子旅行记》
有一天,葡萄种子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弯了弯腰说:“我要去旅行了,我得赶快准备好,明儿一早,我就出发。”葡萄种子一边说着,一边开始收拾好了东西,第二天早晨,葡萄种子就开始了新的美好生活。
第二天的旅行终于开始了!,葡萄种子在旅行的路上高兴地走着,突然,一只小鸟飞了过来,看到了葡萄种子,馋得直流口水,便看准了位置,像箭一般扑向葡萄种子,葡萄种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小鸟给吃掉了。葡萄种子的果肉给小鸟吃的一干二净,由于葡萄种子非常硬,虽然小鸟把葡萄种子吃掉了,但是还是从小鸟的粪便里排了出来,幸好落到了一片果树旁边,葡萄种子知道了这就是自己的新家,所以就在这永远地住了下来,再也不去旅行了。
它想:到来年我还要交更多的好伙伴。
家园共育:
爸爸妈妈与幼儿一起准备小种子并种植,帮助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成长过程。
相关科学小知识:
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种子发芽除了本身发育完全的内在条件外,尚需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配合才能进行。所谓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空气和光线等。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名称:
捉迷藏
活动目标:
1、会认读数字1和2,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2、初步学会数的形成,知道一个数添上"1"能形成另一个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各一张。
2、《数学》上P.1。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数字1、2的实际意义教师根据画面自编《捉迷藏》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说一说,大树后面藏着几头狮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使幼儿知道数字1可以表示一头狮子。
想一想,树上有1只松鼠,怎样才能变成2只松鼠?引导幼儿说出1只松鼠再添上1只松鼠,合起来就是2只松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帮助幼儿理解数字2的含义。
让幼儿在图中找出数量是1和2的其它动物(或其它物品),并用语言正确表述。
说一说,树干上藏着的数字分别是什么?
二、引导发现说出数字1和2分别象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由数字联想到许多物体的形象及时肯定幼儿的每一个创意。
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引导幼儿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数量1或2的物品。
三、活动结束
四、课后回顾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
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
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
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在最后的环节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孩子们也表示勇于接受挑战,整节课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2
【活动目标】
1、观察绘本画面,尝试用“小黑藏在……”的句式讲述自己的发现。
2、能在不同色彩、不同情境的图片画面中快速地找到小黑的位置。
3、在游戏中快乐地去寻找,感受发现的乐趣。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初步掌握简单的空间方位词汇;会玩“捉迷藏”的游戏。
物质材料:《小黑捉迷藏》课件;“小黑”若干;盒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小黑”,引发兴趣,了解小黑的基本特征。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请它出来好吗?
2、出示小黑:看看它长什么样?(圆圆的,黑黑的)它的名字就叫小黑。
3、小黑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它现在就藏在我们的教室里,请你们把它找出来,找到的孩子就回到座位上。
4、你在哪里找到的小黑?(幼儿讲述)
二、结合课件讲述故事,寻找小黑,感受猜想和发现小黑的乐趣。
1、P1(盒子)小黑的家住在一个方方的盒子里,它要出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2、P2(草丛、瓢虫)小黑开始捉迷藏了,它藏在哪里?幼儿一起说“小黑藏在了瓢虫的小壳里。”
3、P3(蜻蜓)“看看这是哪儿?”“小黑会藏在哪里呢?”“小黑藏在……”
4、P4(乌云、小鸟)这次小黑又会藏在哪里呢?为什么要藏在这朵云里?颜色一样吗?一起说说“小黑藏在……”
5、P5(汽车)如果你是小黑,你还会躲到哪里呢?我们来看看小黑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6、P6(西瓜)这次可以藏在哪里?为什么?一起说说“小黑藏在哪里?
7、P7(盒子,有很多小黑)幼儿自由结伴猜猜、说说“小黑说每次都被小朋友找到了,这次它要找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想想小黑会藏在哪里?”
8、拉开图片中遮挡部分:原来小黑和它的好朋友藏在了一起,为什么不知道哪个是小黑呢?
三、完整讲述故事,熟悉故事的主要内容。
1、师幼一起讲述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黑都躲到了哪些地方?”
2、讨论:“故事里的小黑藏在了那么多的地方,它藏在了哪里?”“如果你是小黑,还会躲到哪儿呢?”
四、游戏“藏小黑,再找找别人的小黑。”
1、请把你的小黑藏在一个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然后再去找找别人的小黑。
2、说说你是在哪里找到的小黑?
教学反思:
绘本《小黑捉迷藏》语言活泼、形式新颖,从文本到绘图都非常具有趣味性,是一本让孩子们翻开第一页就会迫不及待地往下翻到最后一页的图书。绘本中的小黑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什么都想看一看?玩一玩?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像,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喜欢新鲜有趣又神秘的事物,活动中的“捉迷藏”就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对此充满着兴趣。
活动开始的“找小黑”游戏,不仅让幼儿对神秘的小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能在找小黑的过程中了解到小黑躲在和他一样颜色的地方不容易找到,为后面的观察、讲述环节做好铺垫。活动结束前的“藏小黑”又是对幼儿知识的一种巩固和衔接。整个活动也都是引导幼儿在和小黑玩捉迷藏的游戏中,快乐寻找、快乐发现和快乐学习,整个活动轻松、愉悦和有趣,体现出“在玩中学”的旨意。
活动中的课件设计和运用十分巧妙和有效,不仅符合了活动内容中一个“藏”的特点,而且操作性强。教师和幼儿可以通过拖动小黑到相应的地方,进行观察、比较,判断出最合适的位置,感知到物体与环境的关系,对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画面,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运用已有经验问问小朋友小黑往哪里藏,说说小黑藏在了什么地方的短句,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3
目标:
1.在欣赏散文诗的基础上,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感受散文诗优美的意境。学习词:静悄悄。
2.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学习用“躲在xx里”的句式进行创编,感受仿编诗歌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理解散文诗,感受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丰富的玩“捉迷藏”游戏的经验。
物质准备:1.多媒体课件;红、黄、绿、紫、橙颜色标记每人一个。
2.布置田野、花园、雪地、树林、大海等场景。
重点:理解散文诗内容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难点:运用“躲在××里”的句式进行仿编。
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怎么玩的?
师:捉迷藏的游戏真好玩,太阳公公和颜色宝宝也喜欢玩,太阳公公会和哪些颜色宝宝玩这个游戏呢?
二、欣赏散文诗,理解散文诗内容。
(一)欣赏散文第一段。
1.我们一起来看看太阳公公和颜色宝宝们是怎么玩的呢?(播放ppt1—4)
2.他们是怎么玩的?是谁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眼睛蒙起来是什么感觉?请你试一试。谁知道“太阳的眼睛蒙起来”是什么时候呀?(晚上)
颜色宝宝们是怎么躲起来的?(理解词:静悄悄)
为什么要“静悄悄”地躲起来呢?
(二)欣赏散文第二段。
1.颜色宝宝们已经静悄悄地躲好了,你们知道他们都躲在哪里吗?(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讲述)
2.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猜对了吗?(播放ppt5—8)
3.颜色宝宝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学习用“躲在××里”的句式回答)
4.为什么颜色要躲在××里?
(三)欣赏散文第三段。
1.颜色宝宝们都藏得好好的,太阳公公会找到它们吗?(播放ppt9—10)
2.是谁把太阳的手帕解开了?太阳公公睁开眼睛又是什么时候呢?(白天)
3.师小结:晚上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到了白天什么都看见了,太阳公公一下子就把颜色宝宝们都找到了。
(四)完整欣赏散文诗。
1.太阳公公和颜色宝宝们玩捉迷藏真有趣,我们再来看一遍吧!
2.这是一首散文诗,叫什么名字?你觉得散文中哪个地方最有趣?
3.你们想不想也来说一遍?(幼儿跟随老师朗诵散文一遍)
4.师小结:这首散文诗真好听,把太阳和黑夜说成了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在和颜色宝宝玩捉迷藏的游戏,还告诉了我们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真有趣。
三、游戏情境,尝试仿编。
(一)尝试仿编。
1.师:第二天,太阳公公又和颜色宝宝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看看这次有哪些颜色宝宝来玩呢?(紫色、橙色、绿色、红色、黄色)这些颜色宝宝会躲到哪里呢?(幼儿自由讨论)
2.请幼儿用“躲在××里”的句式说一说,老师用简笔画的方式记下来。
3.我们把这么多好听的句子一起放到散文里来念念吧!(把幼儿仿编的内容放到散文中集体朗诵一遍)
(二)游戏“捉迷藏”
1.师:现在我来当太阳公公,你们做颜色宝宝,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的游戏,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颜色宝宝,然后找个地方躲起来,看清楚你拿的是什么颜色,游戏时要躲到田野、花园、雪地、树林、大海这五个场景中,而且要静悄悄地去躲,想一想躲到哪里才不会被“太阳公公”发现。
2.开始游戏:教师蒙上眼睛说:1、2、3、4、5,幼儿躲起来,教师找,找到后问:“x颜色宝宝躲在哪里?”幼儿答:“x颜色宝宝躲在xx里!”
四、结束。
其实大自然里还有很多漂亮的颜色呢,他们会躲到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教学反思:《捉迷藏》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用拟人、夸张手法,将黑夜、太阳和各种颜色都赋予了生命,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太阳被黑夜蒙住眼睛来找,各种颜色宝宝来躲的捉迷藏的全过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不发奇特的想象,能将孩子带入一个无限遐想的世界,又能激发孩子欣赏和学习的热情,很适合中班孩子欣赏、学习。
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散文诗的内容,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了散文诗优美的意境。并采用游戏法,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发展其发散性思维。
本次活动我主要安排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我以谈话的形式,通过提问直接唤醒孩子的游戏经验。再引出太阳和颜色宝宝也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直接导入。第二环节:欣赏散文诗,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分四步进行。先分段欣赏,再整体欣赏。第三环节:游戏情境、尝试仿编。第四环节:活动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理解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词语:“静悄悄”的含义,我先让幼儿用语言的讨论,再让幼儿用动作来模仿。请一位幼儿静悄悄地走到老师面前,在静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使幼儿真正明白了词语的含义,同时为后面开展游戏,静悄悄地去躲打好伏笔。在提问:“为什么绿色要躲在草丛里?”这一问题时,幼儿的回答是“绿色和草丛的颜色一样,他们是好朋友,所以绿色要躲在草丛里。”孩子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但显然孩子还没有理解散文的含义,于是我立即跟进提问:“为什么绿色要躲在草丛里?而不躲在菊花里?绿色和菊花也是好朋友呀。”于是幼儿立即思考。终于有幼儿举起了小手:“绿色躲在草丛里不容易被发现,如果躲在黄色的菊花里就很容易被发现。”我立即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其他孩子也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颜色宝宝要躲在和自己颜色一样的物品里。以上两点是我在这节课中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这节课的环节设计比较清晰,设计的提问给幼儿许多想象的空间,准备工作做得也比较充分,教学的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完成得较好,幼儿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较浓。但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幼儿很兴奋,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就急着去躲,于是,就出现了红色躲在雪地里的情况。此时,老师还应强调游戏的规则。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宝宝对色彩的兴趣,感受油水分离的特殊效果。
2.在玩色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材料柜(内有自制的海绵球,用白色蜡笔画过各种小动物的纸)稀释的各色水粉颜料、抹布设计思路:通过前几次的玩色活动,如手指点画“小花”和制作“匹萨饼”,初步激发了孩子对色彩的喜爱,而且孩子对玩色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几天,有小朋友一直对我说:“李老师,我们好久没玩颜料了,我想玩颜料。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这也符合“超市”课程精神。本次活动以水粉脱色的奇特效果(即油水分离)来进一步提高对玩色的兴趣。
重点指导: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动物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就藏在这张大纸上,猜猜看是哪些小动物藏了起来?(幼儿讲讲说说)
2.师:我们一起把这些小动物请出来,好吗?
(二)讲解示范
1.师:我请绵球宝宝来帮忙,给它穿上好看的衣服。(蘸颜料)
2.教师示范用绵球平涂,从纸的最上端开始涂,从一边涂到另一边,顺着一个方向来回涂,不留空。并边涂边说:“找呀找呀找呀找,小动物们快出来。”
(三)幼儿练习
1.鼓励幼儿边说边涂,把整张纸都涂满。
2.指导幼儿平涂,从一边涂到另一边,顺着一个方向来回涂。
(四)活动结束
和好朋友说说你把谁找出来了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5
作为新教师,每月都逃不过一节展示课。本月是开学来的第一个月,也是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月。这个月的亮相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之前由于钢叉舞的排练,每晚排练回到家已经十来点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力气再去想,去准备。就这么一拖拖到了月底,我匆匆忙忙选了这节语言课,然后制作教具,试教。最后,课终于在我的“日思夜想”中结束了。庆幸的是,我的课还是比较顺利的上下来了,这要感谢我们中二班的孩子对我的配合,更感谢我的导师——马建红老师,她的认真和耐心给了我的帮助和指导。课结束了,我也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经过这次磨练,以后会更好。
首先说一说我的选课,对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永远是他们的最爱。捉迷藏这一游戏是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之一,不管玩多少次,孩子们总是那么高兴。散文诗《捉迷藏》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将黑夜、太阳和颜色都赋予了生命,把大自然中万物的颜色,说成是和太阳在捉迷藏,这种富有游戏性、趣味性的活动正符合了孩子的兴趣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欣赏散文诗,体会诗歌中的游戏意味,感受诗中丰富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表现方式。通过仿编等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大自然景色的美丽,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第一环节导入时,我以“捉迷藏”游戏为主线导入,紧接着出示调皮的太阳,让孩子们仿佛沉浸在游戏的氛围里,同时为学习散文诗做铺垫。
第二环节我结合图片,带领幼儿欣赏并学习散文诗。共欣赏了两遍,第一遍我用较慢的语速朗诵了散文诗,幼儿欣赏后能把所有的颜色宝宝都找了出来,但没有按照顺序排列。这其实是我第一次试教时出现的问题,后来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改进了教案,在此又多加了一个环节:颜色宝宝们躲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听它们躲起来的部分吧。在再次听后,孩子们顺利的把顺序也找出来了。之后颜色宝宝躲在哪里这一环节也挺顺利的,在我的引导下能以“x颜色躲在xx里”的句式说出颜色们躲得地方。这一环节我其实更多的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欣赏和学习散文诗,在此体会做游戏的有趣,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同时在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同时在视线上加深幼儿的记忆。
第二遍欣赏,我以感受散文诗中优美的语句,理解黑夜和白天的神奇变化为教学目的。最后带领幼儿在背景音乐中一起念散文诗,为的是加深对句式的印象,为下一步的仿编做铺垫。在这各环节中,问题:黑夜解开手帕,等太阳睁开眼睛是什么时候了呢?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幼儿不能很快回答出来,再加上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明白,最后在我的帮助下,准确的说是我告诉了他们答案。这也是新教师的一个通病,在有二回答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新教师容易紧张,没有很好的引导经验只好把答案直接说了算出来。这是需要我们新教师不断积累经验并积极去探索的一个问题。
第三环节,幼儿尝试仿编诗句。教师引导还有更多的颜色宝宝在等着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通过“x颜色躲在xx里”的句式的创编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也比较顺利,但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还不是很丰富,颜色与事物的联系不够紧密,对深蓝色较陌生。
最后一环节通过游戏巩固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这次活动进行的较顺利,但并不代表上的有多成功,回顾与反思,我发现各个环节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因此,在活动后我又再一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捉迷藏》教学设计 篇16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上一篇:《鸭子拌嘴》教学设计
下一篇:《飞翔的翅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