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教案汇总(精选2篇)
《寒风吹彻》教案汇总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4、领会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之间的特定关联。
二、教学重点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
三、教学难点
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
四、教学总体设想
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问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她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第一、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对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经过两个单元的学习,读了那么多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篇章,现在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总结。
估计答案:
小结:
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学生默读课文
(三)课文讲解
1、提问交流:
估计答案:冷、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
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
简要评价:
2、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3、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
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4、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5、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自己寻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
6、总结:主题、结构、语言
(四)作业:阅读刘亮程作品
推荐作品:《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走向虫子》、《人蓄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寒风吹彻》教案汇总 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 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探究升华,理解对苦难的直面认识,其实是一种“向死而生”。
3、 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
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
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寒风吹彻”是为了“春暖花开”
4、品味鉴赏语言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建国60周年的20__年的这一年里,我们同学们已经走过期望的春天,辛勤的夏天,现在已经进入了收获的秋天,当然,我们还将迎接蛰伏的冬天。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你们思考过冬天吗,你们对冬天的感受和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图片和耳朵里所听的音乐一致吗?
二、阅读——感受
通过预习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的初步感受。
三、阅读——分析
(1)那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刘亮程
(师)那么作者在那样一个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在单调寂寞之中,对我们所常见的“寒冷”有什么自己的认识呢,他笔下的“寒冷”又有哪些含义呢?
[注意:此处一定要启发学生结合文中所讲的4个故事来具体分析,而不能架空分析]
明确:“寒冷”的三重含义(见幻灯片)
四、阅读——探究
1、(师)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合作学习,我们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了“寒冷”的含义,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秋天,但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无处不在的“寒冷”正在包围我们。同时我们对文章的阅读经过分析也遇到了更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进入“阅读——探究”的学习。
我们在文章学习的一开始就接触了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注意:1、此处抓住我们必须独自面对人生过程中的挫折失败。2、抓住文本中的“了”分析别人对自己帮助的微弱。】
2、(师)既然我们都必须独自承受生命的“寒风”、挫折、苦难,并且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将被“寒风吹彻”,那么你觉得“本文旨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 ”
【注意:1、人生本来就是苦难与痛苦2、我们要学会自己积极面对3、直面苦难,其实是一种“向死而生”】
五、阅读——升华
(师)通过对本文的分析探究,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什么新的看法与认识了吗?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人生命中的“寒风”?
【注意:启发孩子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并且坚信“寒风吹彻”后一定是“春暖花开”。】
作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用质朴、散发着泥土气息并精致的语言写出他对生命生活真谛的透彻感悟:当“寒风”----严酷的认识“吹彻”、摇撼着生命的活力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份温暖,一点热力即清醒、坚韧、期盼与关爱来暖和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延续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生命的本初意义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
但是一个人进入冬季,进入最后的岁月,在时间面前,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失败,不得不面临死亡。这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六、阅读——鉴赏
(师) 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对刘亮程的散文有此评价:“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与瑰丽。” 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句进行鉴赏,并交流。
七、阅读——拓展
1、课后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史铁生和刘亮程一样,在作品中反映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作品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较体味二人的不同人生感悟。
2、语言欣赏拓展:阅读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深入体味刘的文章的语言质朴而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