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精选16篇)
《苏武传》 篇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苏武传 班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⒉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⒈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⒉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属精读课文。《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可以说,从《汉书》问世后,苏武的英名和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一直为人所称道。《苏武传》也是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教材,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班固采用写人物传记常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作者没有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精心地取舍剪裁,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笔墨刻画人物,生动地再现了人物。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情分析《苏武传》节选近XX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要阅读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头疼,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苏武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另外,苏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还是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教法设计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法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媒体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灵魂是卑微还是高尚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温庭筠曾写过《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现在,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苏武传》,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走近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市东)人。《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和帝永元初年,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成,和帝命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包括本纪12,表8,志10,传70,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第一课时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班超(32—1XX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列传》)!★班昭(约49—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班昭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女诫》七篇,集三卷。
三、背景知识
⒈苏武其人《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前1XX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⒉故事背景匈奴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文本探究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㈠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㈡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说明:文言文诵读是关键,特别是精彩文段学生最好还能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能更快理解和把握全文。
★疏通文意,读懂原文,积累文言知识,是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需。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边疏通文意,边自行整理,归纳通假字、句式等文言现象,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对疑难问题、学生共同探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指导,最后将归纳补充订正后的文言文知识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㈢质疑问难。师:大家对课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有什么问题么?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郎(皇帝侍从)。其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持代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 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㈣归纳梳理师:解决了“疑难杂症”后,现在分几块“自留地”给大家包干: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请大家分门别类进行归纳。1.字音2.多音字3.字形★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巴浦洛夫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思维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好问”“会问”。4.通假字(1)畔主背亲(“畔”同“叛”,叛离)(2)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3)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显现)(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5)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6)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1)宜皆降之/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使动用法)(2)屈节辱命(屈:使……屈辱,使动。辱:使……受辱,使动)(3)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意动用法)(4)空以身膏草野(膏:给野草施肥,名词用作动词)(5)反欲斗两主(斗:使……相斗,使动用法)(6)天雨雪,武卧啮雪(雨雪:下雪,名词用作动词)(7)杖汉节牧羊(杖:执,拄,名词用作动词)(8)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结网,名词用作动词。檠:本是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的意思)(7)请毕今日之驩(“驩”同“欢”,欢聚)(9)扶辇下除(下:走下,名词用作动词)(10)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11)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12)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作动词,祭祀)(13)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14)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古今异义词8.文言句式(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3)后随浞野侯没胡中(省略句,在“没”“胡”之间省略“于”)(4)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省略句,在“与”“战”之间省略代词“之”)(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宾语前置句)(6)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是“何以见汝为”的倒装)(7)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谁为乎”是“为谁乎”的倒装)(8)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蛮夷为降虏”)(9)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复加”)(10)非汉所望也(判断句)(1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12)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1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14)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㈤内容梳理师:文字疏通完毕,请同学们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9.相关成语肝脑涂地:本形容死亡之惨,这里喻以身许国。寄雁传书:谓传递书信。师:课文可分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明确:划分依据: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3~8段)写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9~10段)简介苏武被放回汉朝的经过。师: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⒈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⒉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⑴初使匈奴,单于受礼。⑵缑王谋反,祸及汉使。⑶舍生取义,以死明志。⑷卫律劝降,威武不屈。⑸饮雪吞毡,此志不渝。⑹李陵劝降,忠贞如一。⑺武帝驾崩,恸哭数月。⑻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⑼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课堂小结师: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布置作业⒈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⒉苏武的故事的确悲壮崇高,令人感动,回去后请大家用现代汉语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复述文段。★八个字以内,教师择优板书。要求: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通顺凝练。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苏武传》 篇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4、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三)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八)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苏武传》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三、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XX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 篇5
苏武,字子卿,《汉书·苏武传》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苏武少年时由于父亲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后来慢慢提升到栘中厩监。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汉书·苏武传》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汉书·苏武传》阅读原文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汉书·苏武传》阅读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长辈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发 发:泄露 D.虞常果引张胜 引:带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汉亦留之以相当
作《师说》以贻之
B. 因厚赂单于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公为我献之
D.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素与张胜相知
C.数通使相窥望
D.汉亦留之以相当
4.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⑥单于壮其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汉书·苏武传》阅读答案1.D(应做“招供”讲。)
2.B(A项做“用来”讲;B项上句做“趁便”,下句做“于是”讲;C项做“替”讲;D项做“这”讲。)
3.C(A项古义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妻子的父亲”;B项古义为“有交情”,今义为“相互了解”;C项为“互通使者”;D项古义为“互相抵数”,今义为“相等”。
4.B(①句讲汉帝派他出使,⑤句写苏武被人救治,苏醒过来,⑥句是单于对苏武敬佩的表现。)
5.A(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
6.(参看译文划线处)
《苏武传》 篇6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苏武传》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苏武传》阅读原文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 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 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阅读题目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2.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苏武传》阅读答案10.B
11.C
12.A
13.B
《苏武传》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明确:
【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二次自杀、卫律逼诱降、北海牧羊、李陵牧羊、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第四大组】:
1)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个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2)在其他人看来,苏武是值得敬佩的,这是要肯定的。但我也反对,因为他傻。为什么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出现苏武这样的人,因为这个社会是现实的。苏武是令人敬佩的,他傲人的骨气,令单于折服;他赤胆的爱国心,令我颤抖;他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叹服。可是,在这个社会,你的赤胆忠心比得过那俗气但实在的钱吗?比得过庸俗但确切存在的权力吗?只是一味的忠诚,只是一味的坚持,你能得到的东西有多少。是,我不能否认正是因为他的气节才使人们记住了他,正是他的赤胆忠心才使他更伟大。但试想想若不是汉朝向单于要人,若不是常惠聪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赤胆忠心固然重要,连自己生命都不能保证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坚持呢?李陵固然懦弱,但他看得清现实,他的背弃固然令人愤怒,但请问现在的多少的会学习苏武,放弃金钱,权力。这不正才是真正的人性吗?李陵背弃的同时他也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若是你,或许连想都不想就投降。不能否认,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但社会中存在的就是普通人。
三、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苏武传》 篇8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苏武传 班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⒉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⒈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⒉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指定学生复述课文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巧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副使张胜因为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节。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最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二、分析人物,总结手法㈠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㈡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⒈班固的《汉书》虽然在体制上承袭司马迁的《史记》,但班固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征。第二课时教学理念:⒈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⒉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⒊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⒋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学生阅读圈画,教师巡视。第5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两字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不应”二字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这部分写到苏武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写了众人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这两次自杀虽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课文第6段写到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变的爱国意志。⒉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后来被流放北海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请说说理由。明确:(学生可能的回答)☆不论是自杀还是求生,都是苏武的反抗方式。他自杀为的是不给国家带来耻辱,正如他所说“见犯乃死,重负国”;他求生也是向匈奴示威示强,为的是不辱使命,这可以从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看出。☆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考虑的都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自杀表示坚决不投降,求生更是体现出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的出发点都是缘于爱国。⒊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⒋同学们思考问题始终都能围绕着苏武的个性特征。可见大家已对这个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实苏武这个人物的闪光处,就在于他有民族气节。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特色。同学们能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分组讨论、探究、总结。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⒌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⑴学生讨论、分析、总结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⑵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三、探究研讨通过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探究一: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这与廉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取材的特点。文章并没有具体描述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每一件事,而是着重写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景,详略得当,很好地突出了苏武的忠贞不渝。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确,叙事写人应围绕中心取舍材料、处理详略的写作技巧。探究二: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探究三: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受辱,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在他心目中,君国是一家,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探究四: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探究五:在我国,先贤圣哲的精神弥漫着刺眼的光辉,他们志向高洁,人格魅力非凡。如本课的苏武,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苏武的精神,其现实意义是什么?明确:《苏武传》表现了苏武在出使匈奴的十九年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的高尚精神,当今时代,物质高度发达,我们固然需要物质上的享受,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滋养,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荒芜。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苏武,目的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出自己的浩然正气。探究六: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参考观点一: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对“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探究,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标极力强调必须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熏陶和感染,“语文课程必须……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苏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震憾力量。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参考观点二: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参考观点三: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四、课堂小结在《苏武传》中,苏武这个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对比越鲜明,主人公的形象越光辉。张胜、卫律、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惟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五、布置作业⒈古人常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古人还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见古人对气节非常重视,请同学们就“气节”这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⒉《假如我是苏武》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苏武传》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自测]
1、写出下面汉字的拼音
厩( ) 且( )鞮( )侯 单( )于 缑( )王 昆( )邪( )浞( ) 野( ) 侯 阏( ) 氏( ) 左伊秩訾( ) 旃( ) 羝( ) 去( ) 辇( ) 雍( ) 棫( )阳宫 斧钺( ) 汤镬( )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3、文学常识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 、 、 和 。
班固,东汉著名的 、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 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 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组整理文言常见字词。(见资料)
[质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课后作业;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苏武传》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
a、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
2.数( )通使相窥(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b、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
1.稍( )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义;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8.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9.方( )欲发使送武等;
10.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 )降者;
12.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3.会( )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
15. 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17.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19.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21.事如此,此必及( )我;
22.虞常果引( )张胜;
23.引( )佩刀自刺;
24.驰召医,凿地为坎( );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2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
27.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8.剑斩虞常已( ),律曰;
29.副有罪,当相坐( );
30.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
31.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
3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
33.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
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35.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
36.乃幽( )武,置大窖中;
37.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
38.羝乳( )乃得归;
39.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
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4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
42.前长君( )为奉车;
43.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
44.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
45.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46.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
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4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
49.常愿肝脑涂( )地;
50.子为父死,亡所恨( );
51.自分( )已死久矣!
52.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
53.匈奴诡言( )武死;
5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
55.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
56.前以降及物故( );
57.名副( )其实 无济( )于事。
c、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
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
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14.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d、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舆归营( );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
e、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3.单于募降者,赦罪( );
4.信义安所见乎?( )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6.子卿尚复谁为乎?( )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f、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
1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苏武传》 篇11
《苏武传》 备课资料
《苏武牧羊》典故
本文入选北师大教材12册第六单元英雄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与伟人苏武有关的故事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一○○年,且鞮单于刚刚即位,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浑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汉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邴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苏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苏武传》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
a、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
2.数( )通使相窥(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b、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
1.稍( )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义;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8.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9.方( )欲发使送武等;
10.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 )降者;
12.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3.会( )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
15. 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17.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19.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21.事如此,此必及( )我;
22.虞常果引( )张胜;
23.引( )佩刀自刺;
24.驰召医,凿地为坎( );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2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
27.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8.剑斩虞常已( ),律曰;
29.副有罪,当相坐( );
30.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
31.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
3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
33.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
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35.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
36.乃幽( )武,置大窖中;
37.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
38.羝乳( )乃得归;
39.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
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4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
42.前长君( )为奉车;
43.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
44.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
45.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46.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
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4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
49.常愿肝脑涂( )地;
50.子为父死,亡所恨( );
51.自分( )已死久矣!
52.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
53.匈奴诡言( )武死;
5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
55.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
56.前以降及物故( );
57.名副( )其实 无济( )于事。
c、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
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
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14.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d、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舆归营( );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
e、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3.单于募降者,赦罪( );
4.信义安所见乎?( )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6.子卿尚复谁为乎?( )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f、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
1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苏武传》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汉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 ︳ 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 ︳㈡ 备受艰辛 2、(5)恐吓--威武不屈 利诱--富贵不淫
传 ︳ 坚守气节 3、(6)逼迫--贫贱不移
︳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 三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 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苏武传》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2、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1、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6)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
2、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3、文言实词积累
数:
①名词。
A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B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C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D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③动词
(1)shǔ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ǔ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④形容词。Cù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⑤副词。Shuǒ屡次
当
①动词。
A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B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C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E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F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G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H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I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J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K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②介词
A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B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①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②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③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四)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
《苏武传》 篇15
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2.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3.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文本导学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梳理整合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拼音,反复朗读。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请写在后面的方框里,也注上拼音。①数通使相窥观( )②且鞮侯单于初立( )③空以身膏草野( )④稍迁至栘中厩监( )⑤置煴火( )2.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制作文言词语卡片,在组内进行交流。3.《汉书》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记述了229年间的事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探究与发展4.熟读文本内容,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并与同学们交流。5.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请给课文分一下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6.走进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①明年( )②除( )③女弟( )④忽忽( )⑤自分(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铖汤镬,诚甘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善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这一段是非常典型的人物对比描写,试分析其所取到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听汉族民歌《苏武牧羊》和琴歌《苏武思君》,根据自己的感受以“不屈的使者”为题,写一段文字,全班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一15题。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1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①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 ②据以其所有共我( )③暮夜求,必存吾( ) ④今四封之民(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不对,则无以事君 b.钟爱其兄弟c.诚信于朋友 d.废厚葬之令1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②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 ) ③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14.阅读文章,找出全部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谈谈你对此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体验与反思
《苏武传》 篇16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
1、前两课时翻译
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
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3课时
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上一篇:《寒风吹彻》教案汇总
下一篇:智取生辰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