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39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 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 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 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 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 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自由交流
3、 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 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 (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 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 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 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 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 背诵
4、 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 搜集更多的宋词
6、 抄写生字词
7、 ……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齐读。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板书:清平乐,指名读。正音。注意“乐”的读音)
二.解题
1.板书:村居。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
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1)翁媪:板书。“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
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g?
师:这是为了诗词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因为这些韵脚,让词读起来更流畅。
4.师:不信,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注意这些押韵的字。生齐读。
5.师:真好听,瞧你们,小嘴一翘,小脑袋一摇,还真有点像小词人呢。老师忍不住,也想来展示一下呢,欢迎吗?
6.师配乐范读。
7.师:各位小评委,我朗诵得如何,能给我打打分吗?如果满分是10分,我能得几分?(生评价)
8.师:因此,希望你们在朗读时,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好吗?(生齐读)
(二)词中有画
1.师:一首词,一幅画,这首词,读着读着,读到哪一句时,你的眼前仿佛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好“低小”。指名读,师范读。
(2)“青青草”,不是初春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盛夏的草,浓郁,茂盛。
(3)师:似乎少了点什么!(放水声)对,是小溪!“一水护田将绿绕”,溪水在怎么地流着?
(4)师:溪上还长满了——开满了——,
(5)师: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风吹来,还送来阵阵——清香。蓝蓝的天,白白的去,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6)师:美吗?此时,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
(7)师:“醉”字好哇。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醉?(喝醉酒;看到美景)
(8)师:无论是酒后的微熏,还是陶醉其中,总之是一种很享受的模样。让我们一起把这种赏美景的享受送进去,读出来。齐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师:听着你们的朗读,真是令人陶醉啊!这不,词中人跟你们也同感呢。出示词句。指名读
(2)师:这里有个词,大家似乎不太好理解。吴音是什么意思?(我想,放暑假的时候,你们可能有许多人去了上海看了世博,有没有谁听到上海本地人说的话?上海人方言就叫吴音。像苏州、无锡还有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方的口言也叫吴音。相较之北方人说话的干脆利落来说,吴音更绵软,轻柔一些,所以有人也称这种口音的特点叫“吴侬软语”。这词中,指的是江西上饶地区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住在这里。)
(3)师:指图。想一想,翁媪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这就是——相媚好。
(4)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翁媪坐在茅檐下,用着绵柔的吴音,会聊些什么呢?(生想象说)
(5)师:请你们同桌一个演翁一个演媪,来表演一下,他们聊天的情景。注意,加上动作和神情。
(6)师:看着他们头靠头,手拉着手,说着悄悄话的情景,真是——相媚好
(7)师:刚才看你们的表演,翁媪聊的最多的就是在夸他的三个儿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师:他有几个孩子,你最想先夸夸谁?
预设一“大儿锄豆溪东”
(1)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儿正忙着锄草。可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是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假如你是大儿,你不热吗?你此时,心里会在想些什么?
(2)师:真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就把你们对大儿的夸赞送进词中。男生齐读。
预设二“中儿正强鸡笼”
(1)师:再来看看中儿,引读中儿——。
(2)师:看他强鸡笼时的神情,送他一个词。
(3)师:指名读。长读“织”。你觉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假如你是中儿,又会想些什么呢?全班女生齐读。
预设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师:古语有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齐读。
(2)师(故做疑惑状):咦?无赖不是贬义词吗?为何父母还会喜欢他?指名说。
(3)师:你们在家调皮时,父母会怎么说你?
(4)师:是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是古人对顽皮小儿的一种喜爱的说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
(5)“卧”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趴,躺)带进去读读。好不好?为什么?
(6)师:我想,这淘气小儿也许是一会儿趴,一会儿躺,怎么舒服怎么卧呗!从中你们觉得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开心,悠闲)
(7)师:悠闲时还会做出什么动作?(小脚来回晃着,小嘴里会哼着儿歌)。
(8)师:再来瞧他的眼神,又让你想起什么词语来?
(9)师: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呢!是的,这样一位无赖小儿,任谁看了不喜欢,难怪,他的父母,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指黑板)这四幅图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活图,你能把整首词描绘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吗?(课件出示全图)
(三)拓展研究
1.师:这户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翁媪醉在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中。可是,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你们觉得这家人的生活条件出何?
3.那为什么还如此开心,如此陶醉呢?
因景而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鸟鸣花香,是处世外桃源。
因人而醉:孩子们勤劳,懂事,夫复何求!老俩口身体健康。千金不换啊!
因情而醉:一家人没有争吵,详和,安宁。
6.师:此时,还有谁醉了?(作者)
7.师:他又为何而醉呢?你们了解辛弃疾吗?生介绍作者生平。
是啊,他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他出生在一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年代。他二十岁便奔赴战场,为国杀敌,二十余年沙场征战,他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没有战争)
8.师:国家和平,百姓安宁。国泰——才能民安。因此,当他看到这样一户老有所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睦家庭时,怎么不醉,因此,他低吟出——齐读全文。
(四)欣赏动画。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去后,再找找辛弃疾写的词,比较一下每首词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在下一次的班队会上,我们开展一次“小小赏词会”。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
2、这是一首词,谁来读读课题?
3、简介词牌名: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4、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读到村居我们就想到了农村,能告诉我农村在你的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子?
2、辛弃疾笔下的农村是什么样子,打开课本,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要求:要把每个字读准确了,读响亮了。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在心里跟着读,把每个字读准了。
预设1: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指名读,带到句子中读,连上上一句读,齐读这句。
预设2:“莲蓬”的“蓬”。平时放在词的末尾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第二声?(同学们,这里是诗词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读起来才有韵味。)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导朗读: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再次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来,再读课题。——清平乐 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板书)。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小结: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再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板书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卧是什么意思?趴,带进词里读一读,好不好?还可以用哪个字?躺 睡,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想想: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吴音什么意思?(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
读这两句,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板书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指名读。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二)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画面。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美 和和美美 美好 团团圆圆 甜甜蜜蜜 快乐)用书上哪个词说?(板书醉)
2、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
4、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老师朗读,诗人多么渴望过上安居乐业和和美美的生活啊。我相信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有独特、深刻的感受,跟着音乐齐读。
5、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也陶醉了。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再次随着音乐师生共同朗读整首词。
四、练习背诵,升华感情
1、课文读到这,这首词都能记住了吧?试着背背。
2、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词中的小溪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流淌流淌。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 、读准字音。
2 、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 .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 .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 、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 字的短文。
附:学生改写的作文
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四周青山环抱。村子里绿树成荫,绿草如茵,五彩缤纷的花儿遍地开放。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犹如碧绿的玉带。
一座低矮的茅屋前,一棵大树巨人般挺立着。屋后,一片竹林枝繁叶茂。门前的小溪,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溪水清澈透明,溪面波光粼粼。溪中,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婷婷玉立。有的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莲蓬,像小仙女穿着漂亮的舞裙跳起了快乐的踢踏舞;有的含苞待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偶尔还有只小蜻蜓落到上面休息。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地嬉戏着。不知是谁家的一对老妇妻,刚喝完酒,带着醉意坐在茅屋前亲热地闲聊。
放眼望去,勤劳的大儿子正在溪东豆田里锄杂草。尽管他戴着草帽,炎炎烈日还是烤得他大汗淋漓,汗水洒在豆田里,滋润着豆苗。但他看到眼前想到秋天的好收成,锄得更起劲了。心灵手巧的二儿子正坐在门前认真地编织着鸡笼,随着他的手不停地翻动,竹条在他手中飞舞着。惟有最受宠爱的小儿子十分顽皮,正悠闲地独自趴在溪边剥着莲蓬呢。
好一幅美丽的村居图啊!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6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写词。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揭题导入
先让学生背诵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二、学习生字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然后范写生字,学生书空。最后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相互交流。
三、练习朗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四、体会意境
首先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画面。这样在说画面的同时,学生已加深了对每句词的理解。最后出示画面,引导背诵。
五、总结深化
先让学生小结学法:读句子,想画面。看看能否通过读和想,体会其意境。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接着出示图画试作词,并作提示提示:先找准有代表性的人或动植物,再抓住各自特点。另外不必像诗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加深对词的理解。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7
授课:江苏省盐城市大丰第三小学 陈 飞
整理:安徽省铜陵市金昌路小学 张鸿儒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出示音乐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生读:“bao” “bo”
师:带着这个字音再读一读。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把“剥”读错,老师纠正。)
教师指导“莲蓬”读音。
师:“读诗要慢一点”
师:这首词有上下两段,中间停顿要长一点。同学们读得时候要注意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
师:这首诗,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生:我能读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不能做,但是也不偷懒,用手轻轻把莲叶放在地上,用手剥着莲子,那样子可爱极了。
师:“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
生:我妈妈的单位上有个阿姨的孩子,回来不写作业,那个阿姨就说他的孩子有点“无赖”
师:有点不听话的意思。
生:可以体会到小孩的天真快活
师:就指的是小儿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可以从“大儿锄豆溪东”
生:可以从“中儿正织鸡笼”
师: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生:中儿是二儿子,认认真真缝着鸡笼。
师(笑):鸡笼不是用针线缝的,而是用竹子编成的。
师: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
生:大儿子多么勤劳,二儿子多么认真。
师:怎么夸他们?
生:你们很勤劳,你们很懂事。
师:你们多么勤劳,多么懂事!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
师:你的意思是说两个老奶奶?
师:老爷爷和老奶奶。
生:他们微微有点醉意,两个人在一起聊天。
师:读懂了“醉”,喝醉了在一起说话。你对醉怎么看?
生:被景色陶醉了,我从资料上看到的。
师:这是资料里的,撇开资料,你会怎么看?
生:从“吴音”可以看出来。
师:老两口在聊天,说着什么呢?
生:种地。
师:如果让你去种地,你去会和谁去种地?
生:和我老婆(笑)
师:大儿子在种地,想着谁?
生:想着年老的父母
师:哪里看出真的年老了?
生:从“白发”可以看出来。
师:谁来读大儿的那句话?
(生感情朗读)
师:我听出劳动的快乐。
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怎么读?
(生读)
师:你能体会“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相亲相爱,亲密无间的样子。
师:就是写他们很融洽,很和谐。
师:还哪个都没说到的地方?
生:“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全家虽然没有很好的条件,但是关系很好!
师:哪里没看到?
生:“溪上青青草”
师:看出什么?
生:风景很好。
师板书
生:溪边都是茂盛的小草。
师: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师:你们还看到什么样的小溪?
生:潺潺的
生:清澈的
师:还看到什么?
生:荷花清香
师:你就把自己看作一棵小草,看你能看到什么?
生读(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村居)本文转载
师:默读这首词,把画面在你的心中理顺。
(一个学生读)
师:边听边想象,按顺序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读)(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你们先看到什么画面?
生:看到“低小的茅檐”……
(生读)
师:你还看到什么画面?
生:两个老人,喝醉了酒,亲热地聊天。
师:怎么读?
(生读)
生:大儿子懂事勤劳,二儿子仔细地编制鸡笼。
师:不看着书,能把句子给大家说一说吗?
师:我们用看画面,说画面的方式就能把这首词记住。
师: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生:茅檐低小,溪上轻轻草……
师: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
师:谁写好了?
生:我最喜欢,这婀娜的荷叶,有的还是花蕾,含苞开放……看到它,唤起我美好的回忆。
生:小儿包莲蓬,小儿子扎着小辫,南风吹着他的刘海,他双腿不停的摇晃,把莲叶轻轻放在地上……
师:如果你在这个环境中,你也可以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可爱。
生:老两口,亲亲热热用他们的语言说着悄悄话。
师:人美、景美,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生: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生:快乐的村居生活
生: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生平资料
师: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师:大家齐读一遍。
(放音乐,学生齐读)
师:配上音乐,谁来给大家读读
背景出示画面,学生读。
师: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乡间生活……
师:你多么希望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
生: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师:好一个“安居乐业”!
生:这个农家小院,生活非常丰富,非常美好,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情景想起自己的一生……
师:那我们试着背一背。
(师生齐背)
师: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
学生拍手相和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剥 bāo 青青草
bō 相媚好
无赖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9
之四
天目湖中心小学 尚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1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溧阳市西平小学 黄国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下课)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村居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二)、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简介词的标题,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标题。(归纳朗读好词的标题要点:词牌和题目之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不要太快。)
3、看到“村居”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村居。)
4、过渡: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几个难读的词语的读音。读准词语读音后将词语带进句子读。翁媪重在读好后鼻音;卧剥重点读好多音字;莲蓬重在了解为押韵的需要而改变声调。)
3、指名学生读全词。
(设计理念:把词的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是诗词诵读的前提条件。字音教学要有所侧重,懂得因“字”施教。字音教学不是孤立的,要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
(四)、读好词的节奏
1、句子“醉里吴音相媚好”划分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节奏,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了解诗词节奏划分的一把规律。
2、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重点指向节奏的把握。)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标题,男生读一句,女生接读一句。
4、学生个别展示读。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初步掌握诗词节奏划分的技能。这一教学过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五)、读出感悟,体验词境
1、默读全词,圈画出能看出翁媪感情的字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词眼“醉”。
2、齐读带“醉”所在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翁媪的意思。
3、提出主问题: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
4、学生读、思、交流。
(1)、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除豆苗里的草,体会大儿子的勤劳。
(2)、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体会二儿子的能干。
(3)、引导学生看插图,想象小儿子剥莲蓬的样子,体会小儿子的可爱与顽皮。联系语境了解词语“无赖”的感彩。
(4)、分角色扮演,翁媪对话,体会翁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
小结: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五口之家。(板书:一醉人和睦。)
(设计理念:诗词教学其实就是“还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形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画“,或者是“话”(人物的对话)。还原的过程就是大体理解诗意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5)、品读因风景优美而陶醉。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还原为画面,感悟村居的风景宁静而优美。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读出风景的美。(板书:二醉风景美。)
(6)、给村居图取名字。
(7)、思考:作者作为一个曾经上马杀敌的将领,为什么不去描写抗金的将士,而要去描写这样一个静谧美好的村居生活呢?(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向往宁静恬淡的村居生活。)
(设计理念:诗歌重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审美。诗歌重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沟通想象和情感的是想象,想象把把形象还原为画面,从而“入境”,入境才能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所谓入境入情。)
(六)、吟诵、背诵
1、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村居图,陶醉的不仅是翁媪,是作者,还有我们,大家想不想把这首词读得更好?
2、回忆电视中吟诵的镜头,师生小结吟诵的特点:有节奏,有韵味,摇头晃脑。
3、学生吟诵展示并进行吟诵接力。
4、学生自由背诵。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让学生看着插图,将插图还原为词。(背诵)
6、全班一起背诵。
(设计理念: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吟诵就是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读,这种形式能充分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特点。)
(七)、小结全文,拓展迁移
1、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和谐幸福的五口之间,一道欣赏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村居图。
2、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辛弃疾的词更是宋词中的精品,下课后我们要从网上找辛弃疾的词来读。
推荐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作业设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选择)
(1)、改写《清平乐村居》,要求把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写具体,写出词的意境美,题目自拟。
(2)、欣赏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欣赏作者词的魅力,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延伸诗人其他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或者新的任务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任务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也是学习的延续。)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13
12月15日上午,邳州市教研室的魏星(甜甜的语文)给我们奉献了一堂课,《清平乐 村居》,可以说这节课是与会的老师们所期待的。课前,甜甜的语文在凤凰网上先发了帖子,“大家准备好砖头来砸啊,准备上一节以‘分析’为主的课”。读了帖子,大家更加期待这节课了,都想看看甜甜的语文是怎样甜甜地分析的。
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
课前谈话。
听说你们开了情智阅读课,我先来考考你们的情智。
师:冬天来了,春天( )
生:春天还会远吗?
师:春天来了,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春风吹人,感觉暖洋洋的。
生:春风吹得人懒洋洋的,想睡觉。
生:春风是温暖的。
生:春风是柔和的。
师:春风能不能用刀来形容?
生:不能。
师:贺知章的诗《咏柳》是怎么写的。
生背。
师:再背后两句。
生背。
师:再背后一句。
生背。
师:春风是不是剪刀?
生:不是。
师:为什么比作剪刀?
生:春风吹来,草儿绿了,树叶绿了。
师:为什么不说“二月春风比似菜刀”啊?
生:不能这么说。
生:这样说不好,太不文雅了。
生:我觉得比喻成剪刀把柳叶剪得细细的好。
师:一般说,花和叶子谁更好看?
生:花。
师:谁来背背杜牧的诗《山行》?
生背。
师:一起背最后两句。
生背。
师:满山的红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代表吉祥,满山红叶给我们带来吉祥的信息。
师:秋天在杜牧的眼里是最美的,秋天是热烈的、浪漫的。这是杜牧的发现。
师:在一些诗句中,看似和常规不一样,看似矛盾,但仔细品读起来,却恰恰是好的、有生命的,是作者独特的发现。
课前谈话中透露甜甜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通过谈话,让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矛盾,春风与剪刀的矛盾,花和叶的矛盾,这些矛盾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实则和谐。春风像剪刀一样吹绿了柳叶,满山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红还美。这样的谈话为课堂上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矛盾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这课前谈话中充满了甜甜的语文味。
上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平乐 村居》。
生读题。
师:课文都读了,意思也基本清楚了,你读到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自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上片,也就是前四句。
生读
师:读得正确、流利。谁能读得有韵味?
生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四句。
生齐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图画?
生:我看到茅草房。
师:什么样的茅草房?
生:我看到的茅草房,屋子很小,很低。
师:谁接着来?
生:我看到了一对夫妇,在茅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话
生:我还看到了一条小溪,两岸青草,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
师:一对老夫妇一边喝着酒,一边聊天,这就叫?
生:相媚好。
怎么相媚好呢?她们会说些什么呢?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去谈一谈她们在聊些什么,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为什么还会相媚好,为什么这对矛盾是和谐的。
师:茅檐低小,我们先看到一个茅草房子。
师:板书:茅
师:如果你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你看到了这样一座矮小的简陋的茅草房子,你会觉得有诗意吗?
只有一个同学举手
师:只有一个同学和辛弃疾的境界一样,说说理由。
生:因为当时他在农村,小茅草房子在农村很和谐,有诗意。
师:他能谈到环境,和谐,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就他一个人说了,给他一点掌声。如果把茅草房搬到南京大街,美不美?
生:不美。
师 :谁也有诗意了?
生:他回到农村,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房子,想进去看看,好奇,所以有诗意了。
师:还有吗?
生:他也是从农村来的,他现在回农村了,有回家的感觉。
师:他想到一个和睦的家庭。
生:他在城市里,过惯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到农村来,看到一对老人亲热,觉得羡慕。
生:我感觉有温馨的感觉?
师:这感觉是怎么来的?
生:他看到了他平时看不到的景色,所以觉得温馨。
师:平时看到的是金铁马。
生:他有回家的感觉。
生:他常在外面带兵打仗,所以喜欢这样的农村景色。
生:因为他常在城市里,那两对农村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谈话,他觉得很有家庭的感觉。
师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板书“媚”,这里面的媚是美好的感觉,你还能组个词吗?
生:娇媚、妩媚、春光明媚、媚笑、媚眼
师:娇媚、妩媚、媚眼、媚笑这些词一般写谁的?
生:写女性的
师:写老年女性的?
生:写年轻的女性。
师:相媚,相互说着有感情的话,带着浪漫的情调,一般写的是谁?
生:写年轻情人的。
师:在词中写谁的?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对老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絮絮叨叨的,在诗人的眼里怎么那么美好呢?
生:他常年在外打仗,他觉得很温情、很温暖、和谐。
生:他很羡慕他们的生活,他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生:一种思乡之情,他也成家了,有儿女,他想他的爸爸妈妈了。
师:这一幕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生:这是他的向往。
生:他发现家乡非常和谐,他觉得没有战争,在农村里很温馨,他很向往。
师:我们读到了各种感情、向往、自在、悠闲
师:我们再来读。
师:想象一下,辛弃疾略带着醉意,沿着一条小溪前行,忽然听到一阵吴侬软语,寻声看去,呀,原来是一对白发翁媪——读。
生:读。
师:就是这样一对白发夫妇,亲热的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家常,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啊——在读
师:作为一个将军,看到这样一个温情的安宁的一幕,怎能不觉得相媚好呢?
师:这里的“醉”字仅仅是指醉酒吗?
生:沉醉、陶醉。
师:这里是谁在陶醉?
生:翁媪。
生:作者。
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
生:自己。
教师:你就是辛弃疾呀。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
师:谁来读?读出这种沉醉的感觉?
生读。
师:谁再来沉醉一回
女生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大家都来醉一会
生读。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温馨的村居。
和谐的村居。
无忧无虑的村居。
充满亲情的村居。
美好的村居。
温情的村居。
令人向往的村居。
富有诗意的村居。
清新秀丽的村居。
和睦的村居。
师:刚才我们看似矛盾的词,通过朗读、思考,知道了这样的村居是和谐的。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低矮的茅草房,放在繁华的城市里是很不协调的,但在山村的小溪边却是温馨的和谐的,青山绿水,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这种和睦的、无忧无虑的、充满亲情的、温馨的田园生活正是经历了多年战乱的诗人所向往的。
这里的“茅草房”与“醉”的矛盾还不如说是“茅草房”与“相媚好”的矛盾。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这对老夫妇为什么还能“相媚好”呢?因为他们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实际上是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下面四句,你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发现看似矛盾的地方呢?
生读。指名读。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生纠正。 剥 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把苹果的皮剥掉叫?
生:削。
师:如果用手把皮去掉读——剥;如果借助工具把皮去掉,读——削。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因为诗词要押韵。
你读了这四句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
生:一般诗里不能有同样的词,但这首有好几个相同的字,三次用了“溪”?
师板书:溪上 溪东 溪头?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最喜欢的是小儿无赖呢?
师板书:最喜 无赖?
师: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
生:大儿二儿都在干活,脸上没有笑容,小儿有美好的人生,所以最喜欢他。
师:好的,他说,小儿淘气、调皮就是诗中的那个词?
生:无赖。
师:你们都是一群小调皮,小无赖。
师:怎么看出小儿无赖的?
生:溪头卧剥莲蓬,他趴在地上剥莲蓬。
师:卧剥莲蓬,卧是什么意思?
生:趴
师:把“趴”放在诗里读一读,
生:读起来生硬、不押韵……
生活中,长辈往往把小孩子的调皮或顽皮称为“无赖”,这里的无赖不是这们生活中那贬义的无赖,而是对调皮小孩的一种爱称。
课上如果让学生多说说小儿是怎样卧剥莲蓬的,如一会儿躺着剥,一会儿趴着剥,一会儿侧着身子,一边剥,一边吃,还一边哼着小曲,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多自由,多可爱啊,那学生则更易理解这“无赖”更多的是指可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师:不说了,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溪”用的是否恰当?
生:表示不同的地方,不重复。
生:说明这里有一条小溪把这里的景物都连起来了。
上一篇:16桥
下一篇:《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