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案例(通用3篇)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片段】
……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一家先后遇到了几个危急关头
生:他们遇到了3个危急关头.
师:第一次危机由何而起
生: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当时情况怎样
生: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危急在于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国家就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师:那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危急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
生:伯诺德夫人望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间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并把蜡烛吹灭了.
师:请你们在读读描写伯诺德夫人的语句,想想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思考)
师:谁愿意来说说,最好结合有关语句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急忙"和"轻轻"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机灵.因为当她看到危险就要来临时,她又想到了这么一个好办法,把危机化解了.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周边的环境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下面老师请同学用上这种方法,来谈谈你对于杰克的了解……(生沉默)
师:可看看杰克的表现,从他的表现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当危险来临时,杰克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从容地搬来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在危险到来时,他很从容,一点也不紧张.
……
师:危险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挺身而出了.下面请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课文,尽量把你对人物的了解读出来.(生读)
师:(对指读的学生)杰奎琳,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对少校说话
生:因为我想大人都喜欢可爱一点的小孩,我这样说的话,可以让他对我放松警惕.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你们全家要保住这根蜡烛吗
生:因为这蜡烛中装有绝密的情报,因为我们要保卫我们的祖国.
……
【教后反思】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合作表演,互评促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表演前,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仔细研读文本,通过反复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角色特点,最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观看表演的同学则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对台上同学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最后大家再一致评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篇2
紧扣文本 以读促悟——《半截蜡烛》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上海访学期间,我听了上海市竹园小学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的课,执教的《半截蜡烛》,老师从容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台下的我,专注认真,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呢。不用说了,听了一节好课,现在还回味无穷呢。
师:面对险情,母子仨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追问:怎么一样?
生: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 把蜡烛吹熄。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___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___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____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学生口头填空。
师:看看他们仨人的表现,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
师: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思考。
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地坐待着”。教师指导朗读
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的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请大家“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啊!
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理,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
听课 反思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难看出,老师的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一、扶放结合,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以及两个孩子以及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二、以读促悟,以悟导读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三、紧扣文本、关注对话
课堂上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确实,我们的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的结尾 ,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如果你给他们颁奖,你会颁给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篇3
一. 背景介绍: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教学重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3~7小节,找找看,伯诺德夫人一家跟德军斗争了几个回合呢?这半截蜡烛经历了哪些险境?
生1:伯诺德夫人一家跟德军斗争了三个回合。
生2:点燃蜡烛。
生3:重新点燃蜡烛。
生4:夺回蜡烛。
师:蜡烛在经历三次险境时,它自身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蜡烛越来越短了。
师:(画蜡烛)是啊,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让我们的心也绷得紧紧的,为伯诺德夫人一家捏一把汗,直到最后才深深舒了一口气。
……
师: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思考:伯诺德夫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镇定、机智、勇敢。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除了从伯诺德夫人的动作、神态上我们感受到她的镇定、机智、勇敢,我还可以从她的语言上感受到这些吗?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
教学反思: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师:请同学们速读3-7小节,找找看,伯诺德夫人一家跟德军斗争了几个回合呢?这半截蜡烛经历了哪些险境?根据学生发言,在黑板上板书:
点燃蜡烛 重新点燃蜡烛 夺回蜡烛
下一篇:《谈礼貌》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