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向教师提出哪些挑战的问题研究(精选2篇)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向教师提出哪些挑战的问题研究 篇1
一、课题提出的现状和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育中只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难免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阵地,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对此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性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在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着注重了课堂活跃忽视了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注重了学生回答问题活跃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注重了教学中的民主忽视了课堂的井然有序……
二、 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研究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通过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老师们尽快明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教改需要,走在教改的前列,使教改取得圆满的成功。
三、 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开始。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其次,研究教学习惯的转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的手里。常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新课程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 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如何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
再次,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人们常说,给学生一地滴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而新课程倡导形式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选择的课题可能不是教师规定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些教师一时难以作出解释。过去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状况,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已显然不适应了。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知识大厦没有顶梁柱不行,但只有顶梁柱而无周围墙壁,大厦只能成为高空中的空架子。新课程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为此教师应该怎么办?
最后,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要通过哪些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应探索哪些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四、 本课题阶段研究目标及预期研究成果
2003年11月~2004年6月; 研究目标:教师角色的定位。预期研究成果: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
2004年9月~2005年6月;研究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预期研究成果: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005年9月~12月;研究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预期研究成果;总结、交流、体验。
五、 主要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
2、《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向教师提出哪些挑战的问题研究 篇2
一、课题提出的现状和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育中只过分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难免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阵地,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对此起着很重要的影响。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性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在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着注重了课堂活跃忽视了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注重了学生回答问题活跃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注重了教学中的民主忽视了课堂的井然有序……
二、 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研究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通过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老师们尽快明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教改需要,走在教改的前列,使教改取得圆满的成功。
三、 研究的内容
首先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开始。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其次,研究教学习惯的转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的手里。常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新课程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 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如何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
再次,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人们常说,给学生一地滴水,教师就要准备一桶水。而新课程倡导形式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选择的课题可能不是教师规定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些教师一时难以作出解释。过去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状况,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已显然不适应了。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知识大厦没有顶梁柱不行,但只有顶梁柱而无周围墙壁,大厦只能成为高空中的空架子。新课程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为此教师应该怎么办?
最后,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要通过哪些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应探索哪些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四、 本课题阶段研究目标及预期研究成果
2003年11月~2004年6月; 研究目标:教师角色的定位。预期研究成果: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
2004年9月~2005年6月;研究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预期研究成果: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005年9月~12月;研究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断创新。预期研究成果;总结、交流、体验。
五、 主要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
2、《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