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差制约中介发展 网络求职位居第二
一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研究成果日前出炉,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中国就业研究所曾湘泉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对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近两年的研究,最终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总报告以及14个分报告。报告披露,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尚未被广泛接纳的首要原因。 社会关系网成就业主渠道 调查发现,员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目前岗位的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效果最好。作为搜寻渠道,人际关系是劳动力市场中介的主要替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及其他非正式求职渠道,而不是私营就业服务机构。在认定最有帮助的渠道时,失业人员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同度也较高。 网络求职位居第二 对北京地区公共就业中介个人求职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显示出非常大的开放程度,在北京的外地求职者已占60.0%,本地求职者占40.0%。通过对北京等地区调查发现,5年前和5年后获取职位信息的渠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利用网站进行工作搜寻,获得职位信息的比例上升了8.5%,而传统的企业招工和毕业分配等方式则下降了11.5%。员工通过网站渠道获得目前岗位的招聘信息为21.4%,仅次于社会关系网络的27.8%。 信用差制约中介发展 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够等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信用问题成为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尚未被广泛接纳的首要原因。调查发现,未曾使用过任何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员工占全部样本的56.6%。员工之所以不使用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其首要原因是担心就业中介存在信用问题。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只是简单的档案代理和一般的信息发布。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成为个人不使用就业中介机构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上一篇:职场之道 以计为先
下一篇:毕业生如何尽快适应公务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