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通用13篇)
等腰三角形 篇1
14.3 课时安排4课时 从容说课 前面两节中,通过对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对轴对称的性质作了研究,还探讨了轴对称变换,能够作出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所以学生对这些结论已经有所了解. 本节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并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再对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和判定求解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操之过急,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这些性质,学生对它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对它的应用也要慢慢去认识,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4.3.1.1 等腰三角形(一)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
[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p138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
[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 [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 [例]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141练习 1、2、3. 练习
1. 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 答案:(1)72° (2)30°2. 如右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 答案:∠b=∠c=∠bad=∠dac=45°;ab=ac,bd=dc=ad.3. 如右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147─1、3、4、8题. (二)1.预习课本p141~p143. 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
如右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 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 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如右图,在△adp和△adc中 ∴△adp≌△adc.∴∠p=∠acd. 又∵de∥ap, ∴∠4=∠p. ∴∠4=∠acd.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e. 板书设计 §14.3.1.1 等腰三角形(一)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 一、选择题 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某一条边上的高; 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80° b.20° c.80°和20° d.80°或50° 答案:1.c 2.c二、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 2(x+2)+x=16. 解得x=4.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cm、6cm和6cm.
等腰三角形 篇2
§14.3.1.1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 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 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 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
2.书面作业:教材第150页第12题
3、《课堂感悟与探究》
等腰三角形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会用定理及推论解决简单问题.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探究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探索引辅助线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养成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推论,并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引辅助线证明定理和推论1的应用.
教学过程与流程设计
引导性材料:
1. 学生把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叠在一起,发现它的两个底角重合,这说明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演示叠合过程)
2. 教师用等腰三角形纸片演示两腰叠合,再把纸片展开.
提问: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特性吗?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显示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问题1:怎样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呢?
已知:如图,△abc中,ab=ac.
求证:∠b=∠c.
(方法1)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ab=ac (已知)
∠1=∠2 (辅助线作法)
ad=ad (公共边)
∴△bad≌△ca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问题2:上述命题还有哪些证法?
方法2:作底边bc上的高ad. (证明过程由学生口述)
方法3:作底边bc上的中线ad.(证明过程由学生口述)
(演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观察上述三种方法,思考如下问题:
(1) 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顶角的平分线,那么ad是否平分底边?是否垂直于底边?
(2) 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底边上的高,那么ad是否平分顶角?是否平分底边?
(3) 在等腰△abc中,如果ad是底边上的中线,那么ad是否平分顶角?是否垂直于底边?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练习:填空,在△abc中,
(1) ∵ab=ac,ad⊥bc,
∴∠ =∠ , = .
(2) ∵ab=ac,ad是中线,
∴ ⊥ ,∠ =∠ .
(3) ∵ab=ac,ad是角平分线,
∴ ⊥ , = .
问题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除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特殊的性质吗?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学生完成证明)
已知:如图,△abc中,ab=ac=bc.
求证:∠a=∠b=∠c=60°
证明:∵ ab=ac,
∴∠b=∠c(等边对等角),
∵ac=bc,
∴∠a=∠b(等边对等角),
∴∠a=∠b=∠c,
∵∠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c=60°
例题解析:
例1:填空,1.在△abc中,ab=ac.
(1) 若∠a=50°,则∠b= °,∠c= °;
(2) 若∠b=45°,则∠a= °,∠c= °;
(3) 若∠b=∠a,则∠a= °,∠c= °;
(4) 若∠b=2∠a,则∠a= °,∠c= °.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则它的底角是 .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20°,则它的底角是 .
例2:已知,如图(6),房顶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解:在△abc中,
∵ab=ac(已知),
∴∠b=∠c (等底对等角),
∴∠b=∠c=(180°-∠bac)=4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d⊥bc(已知),
∴∠bad=∠ca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bac=100°,
(7) ∴
课堂练习:
已知:如图(7)中的三角形测平架中,ab=ac,在bc的中点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使点恰好在重锤线上.
求证:(1)ad⊥bc;
(2)这时bc处于水平位置,为什么?
课堂小结: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2.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1、推论2;
3. 由推论1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互相重合”,这条线段具有三种不同的“身份”,因此,它是推证两条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必须关注的“热线”.
4. 掌握证明几何命题的完整过程,以及不同辅助线的添法,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美妙.
作业:习题14.3 第6、7题(作业本),其他课本
等腰三角形 篇4
§14.3.1.1 等腰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
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141练习 1、2、3.
(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
(一)课本p147─1、3、4、8题.
课后作业:<<课堂感悟与探究>>
板书设计
14.3.1.1 等腰三角形(一)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参考练习
一、选择题
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某一条边上的高; 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80° b.20° c.80°和20° d.80°或50°
答案:1.c 2.c
二、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
2(x+2)+x=16.
解得x=4.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cm、6cm和6cm.
等腰三角形 篇5
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 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 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 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12.3.1.1 等腰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 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 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 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等腰三角形 篇6
一、教材分析?
1、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3、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程序和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达标练习(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等腰三角形 篇7
9.3章等腰三角形教案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 ABC中,∵AB=AC( )
∴∠B=∠C( )
[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 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
[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
(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
[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特征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出示小黑板)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直观模具演示,引出推论2,并出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
强调“三线合一”特征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30°,求∠1和∠ADC的度数。
课堂练习:
(1)P85练习3
(2)例3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3) 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今后解题大有裨益。
(七)、布置作业 ,引导预习:
P86 习题9.3 1、3、4 预习课本:P85 等腰三角形
课后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9.3章等腰三角形教案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1、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3、一般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三条边、三个内角、高、中线、角平分线)
4、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特征外,还有那些特殊特征?
(把问题3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4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9.3 等腰三角形
(板书课题) 9.3 等腰三角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结合问题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不同规格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等腰三角形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 ABC中,∵AB=AC( )
∴∠B=∠C( )
[方法]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学生思考,教师分析,板书〕
练习思考:课本P84 练习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继续观察实验纸片图形〕(以下内容学生可能在前面实验中就会提出)
[问题]纸片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可能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什么线?
(通过设问、质疑、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AD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AD可能还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线?
[学生发现]AD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特征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出示小黑板)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特征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直观模具演示,引出推论2,并出示小黑板[填空]、强调“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三线合一的运用方法。
强调“三线合一”特征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五)、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30°,求∠1和∠ADC的度数。
课堂练习:
(1)P85练习3
(2)例3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应用,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应用;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3) 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今后解题大有裨益。
(七)、布置作业 ,引导预习:
P86 习题9.3 1、3、4 预习课本:P85 等腰三角形
课后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三角形 篇8
本人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不时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目标--问题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吹尽黄沙始现金,我们只有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
等腰三角形 篇9
一、说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占有一席之地。2、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和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为60度,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4、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堂课,本课要求学生自制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二、说教学方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三、说学生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四、说教学程序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它的对称轴?2、教师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并让学生做同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重合部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3、新课: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 ABC中,∵AB=AC( ) ∴∠B=∠C( )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① ∵ AB=AC ∠1=∠ 2 ( ) ∴BD=DC AD⊥BC ( )② ∵ AB=AC BD=DC ( ) ∴ ∠1=∠ 2 AD⊥BC ( )③ ∵ AB=AC AD⊥BC于D ( ) ∴ BD=DC ∠1=∠ 2 ( )
强调性质定理2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4、对新知识的感知性应用指导学生表述证明过程。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课堂练习:p.43练习1,练习2(指出这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5、小结:(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4) 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解题大有裨益。五、布置作业 :见作业 本六、对于本节的几点思考1、本节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要,有定理的证明、定理的计算和证题应用,所以本人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上节课例的掌握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练习2其目的有二:(一)使学生在复习本节知识。(二)为下一节内容铺垫。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两个定理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3、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9.1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板 书 设 计课题:9.1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例1、书写格式 例2、书写过程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2
学生板演(1) (2) (3) (4)
等腰三角形 篇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几何第二册第三章,3.12第2——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
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
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
的联系。
(2)能力目标:1、定理的引入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2、定理的证明培养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
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
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
学生的审美情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使
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外部世界的完善与和谐,使
他们有效地获取真知,发展理性。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 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及辅助线的添加。
达标进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前置诊断,开辟道路
1、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前置知识掌握情况。
动脑思考、口答。
二、 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1、一般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等腰三角形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特殊性质?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2给学生留下悬念。
三、 目标导向,自然引入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板书课题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 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问题]可由学生从多种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方法,为命题的证明打下基础。
[辨疑]由观察发现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
[问题]1、此命题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
2、怎样写出已知、求证?
3、怎样证明?
[电脑演示1]
[投影学生证明过程,并由其讲述]
从而引出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通过电脑演示,引导学生全面观察,联想,突破引辅助线的难关,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引出学生探究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探索思考。
继续观察图形
[问题]1、指出全等三角形中还有哪些
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又有什么性质?
设问、质疑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辨疑]一般三角形是否具有这一性质呢?
[电脑演示2]
从而引出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三线合一”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填空]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在△ABC中
(1)∵AB=AC,AD⊥BC,
∴∠_=∠_,_=_;
(2)∵AB=AC,AD是中线,
∴∠_=∠_,_⊥_;
(3)∵AB=AC,AD是角平分线,
∴_⊥_,_=_。
通过电脑演示,引出推论1,并引入[填空]、强调推论1的运用方法。
电脑演示给学生对推抡1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填空]了解推论1的运用方法。
五、 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达标练习一
A组:根据等腰三角的形性质定理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一个锐角都等于多少度?
(2)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
则它的底角为多少度?
(3)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40°,则它的顶角为多少度?
B组: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40°,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多少度?
(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20°,则它的其余各角为多少度?
(3)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各等于多少度?
从而引出推论2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题目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拾阶而上。沟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联系,并引出推论2。
A组口答练习
B组讨论后回答。
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应用,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让学生获得从问题中探索共同的属性和规律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标练习二
A组:等腰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把直角分成两个角,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B组: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 ∠BAC=100°。求顶架上∠B、∠C、
∠BAD、∠CAD的度数。
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
A组口答
B组独立解答.
加深理解定理及推论1,能初步灵活地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论证。
布置作业 :1、看书:P1——P3
2、课本P5 想一想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础知识和初步推论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担负着训练学生会分析证明思路的任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设计时,我分别从几个方面作了精心策划:
1、创设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唤起与形成新知相关的旧知,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
2、提供可探索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实验过程,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索,使学生感到自己就象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发现规律,证实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
3、在巩固应用时,训练题组的设计具有阶梯性,加强了变式训练,便于及时反馈。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修养。
4、利用直观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触发学生求知心向的生成,自觉地努力调集思维和旧知纷纷指向新知,成为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助推器”。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 丛燕燕
2000年4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 案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中学
丛燕燕
二O O O年四月
------------------------------------------------------------
相关专题: 初中数学
专题信息:
九年级(上)第一章(证明二)单元测试卷1(2004-10-12 12:48:49)[1300]
等腰三角形 篇11
一、教材分析?
1、学习目标: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3、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力求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程序和设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
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达标练习(抢答)? 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等腰三角形 篇12
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知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推理等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或“根据……因为……所以……”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及简洁地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说说你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一、创设情境
如图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大家试试看.
1.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2.小组交流讨论.
一方面回忆等边对等角及其研究方法,为学生研究等角对等边提供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探索发现一
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条长为6cm的线段bc.
(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在bc的同侧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锐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
(3)用刻度尺找出bc的中点d,连接ad,然后沿ad对折.
问题1:ab与ac有什么数量关系?
问题2:请用语言叙述你的发现.
1.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2.画出图形、观察猜想.
3.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演示折叠过程为进一步的说理和推理提供思路.
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观察、猜想、体验、感悟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为今后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分析证明
思考:我们利用了折叠、度量得到了上述结论,那么如何证明这些结论呢?
问题3:已知如图,在△abc中,
∠b=∠c.求证:ab=ac.
引导学分析问题,综合证明.
思考: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问题4:“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 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思考——讨论——展示.
1.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2.班级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你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通过对问题4的思考让学生加深对性质与判定的理解.
四、探索发现二
问题5:什么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问题6: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问题7: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了?为什么?
1.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
3.展示学习成果: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过程,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五、学以致用
请同学完成课本p63-64练习第1、2、3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解分析和综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学习成果,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
1.这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呢?
2.布置作业:
课本p67习题2.5第7、8、10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方法.
2.展示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体系.
3.讨论困惑问题.
4.完成作业.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能力.
等腰三角形 篇13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定理
三.教学难点 :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 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