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精选2篇)
第四册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篇1
【导入新课】
音乐《蓝色多瑙河》贯穿整堂课,音乐背景《天鹅湖》,展示图片并讲解。(通过美与不美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在意识上对环境问题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1、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预习思考题:
1、(1)什么是环境?
(2)构成环境问题的要素有哪些?
(3)环境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2、环境问题及其表现是什么?
3、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设置预习的环节,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学,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可能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分成三个环保小分队作为预习小组,一个是明确今天上课的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另外,通过裁判组的掌声评判,对同学们的预习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1、人类环境
(1)定义:人类环境是指(2)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讲解定义,注意把握三个知识点,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对它的理解。)
(3)构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过不同的颜色字体,区分前八种的天然属性与后六种的人为属性)
(4)环境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把环境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从环境构成要素的特点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指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帮助学生找到两个关键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为划分依据)
②从人们对环境要素的依赖和利用程度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生活环境:指人们居住、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场所。(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依赖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态环境:指生活环境以外的各种自然要素。
(平时我们相对更多地注重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而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我们今后应当克服的。)
2、环境问题
图示:远古时代——————保持原始状态的协调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基本协调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开始变得不协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结合图示与录像资料,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觉到,人类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得出这么两个结论:
1、环境问题是人的活动造成的;
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1)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协调。
(2)环境问题涵义:指(3)人类不(4)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在把握这个定义的时候,应注意两个内容:一个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一个是“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这是环境问题的两种表现。
(5)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
请同学们举身边发生的例子,展示一组图片。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什么叫污染环境,并领会到我们周围环境被污染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图片中得到直观的感受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请同学们举身边发生的例子,并展示一组图片。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什么叫破坏环境,并看看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图片中得到直观的感受)
(重述两个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加深印象。)
3、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1)威胁生态平衡
(结合动画图示,从大草原的故事引入,使学生能很轻松地总结出环境问题的第一个危害。)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强调“相对稳定”这个关键词)
生态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结合刚才的草原故事,加深理解)
②空气、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结合常见的普通电冰箱、环保冰箱,讲空气中臭氧的比例失去平衡状态的例子)
(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们得到直观感受)
(2)危害人类健康
危害特点:影响范围大、接触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等。
(展示图片“垃圾猪”和本世纪以来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两则录像,使学生明白环境的第二大危害。)
(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一段录像,并结合“七一讲话”精神,明白环境会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白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是给学生点明:我们现代人需要在生活上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发展。但是发展要有前提,要有基本条件。这个前提和基本条件,就是环境的状况。环境的状况水平,直接制约着发展的程度和期限。)
【巩固新课】
(重现预习提要,复述本课知识要点,明确环境问题的危害,实际上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切合实际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持整洁、有序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布置作业】
(通过布置环保小分队的课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得到一次升华,并从书本中回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也为下节课学习青少年该如何保护环境打个基础。)
第四册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篇2
教学设计——
{过程设计}
【导入 新课】
音乐《蓝色多瑙河》贯穿整堂课,音乐背景《天鹅湖》,展示图片并讲解。(通过美与不美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在意识上对环境问题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由此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第五课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1、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预习思考题:
1、 (1) 什么是环境?
(2) 构成环境问题的要素有哪些?
(3) 环境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2、 环境问题及其表现是什么?
3、 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设置预习的环节,主要是由于是借班教学,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可能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分成三个环保小分队作为预习小组,一个是明确今天上课的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另外,通过裁判组的掌声评判,对同学们的预习工作予以肯定,并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1、 人类环境
(1) 定义:人类环境是指(2)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加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讲解定义,注意把握三个知识点,通过不同颜色的字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大家对它的理解。)
(3) 构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过不同的颜色字体,区分前八种的天然属性与后六种的人为属性)
(4) 环境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把环境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 从环境构成要素的特点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指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帮助学生找到两个关键字眼“天然”、“人工改造”。以此作为划分依据)
② 从人们对环境要素的依赖和利用程度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生活环境:指人们居住、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场所。(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依赖程度更高,利用更直接)。
生态环境:指生活环境以外的各种自然要素。
(平时我们相对更多地注重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而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我们今后应当克服的。)
2、 环境问题
图示:远古时代 ——————保持原始状态的协调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基本协调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开始变得不协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结合图示与录像资料,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觉到,人类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得出这么两个结论:
1、 环境问题是人的活动造成的;
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1) 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协调。
(2) 环境问题涵义:指(3) 人类不(4)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在把握这个定义的时候,应注意两个内容:一个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一个是“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这是环境问题的两种表现。
(5) 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 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
请同学们举身边发生的例子,展示一组图片。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什么叫污染环境,并领会到我们周围环境被污染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图片中得到直观的感受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请同学们举身边发生的例子,并展示一组图片。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什么叫破坏环境,并看看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图片中得到直观的感受)
(重述两个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加深印象。)
3、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1) 威胁生态平衡
(结合动画图示,从大草原的故事引入,使学生能很轻松地总结出环境问题的第一个危害。)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强调“相对稳定”这个关键词)
生态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结合刚才的草原故事,加深理解)
② 空气、阳光、水、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结合常见的普通电冰箱、环保冰箱,讲空气中臭氧的比例失去平衡状态的例子)
(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们得到直观感受)
(2) 危害人类健康
危害特点:影响范围大、接触时间长、潜伏时间久等。
(展示图片“垃圾猪”和本世纪以来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两则录像,使学生明白环境的第二大危害。)
(3) 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一段录像,并结合“七一讲话”精神,明白环境会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白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是给学生点明:我们现代人需要在生活上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发展。但是发展要有前提,要有基本条件。这个前提和基本条件,就是环境的状况。环境的状况水平,直接制约着发展的程度和期限。)
【巩固新课】
(重现预习提要,复述本课知识要点,明确环境问题的危害,实际上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切合实际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持整洁、有序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布置作业 】
(通过布置环保小分队的课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得到一次升华,并从书本中回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也为下节课学习青少年该如何保护环境打个基础。)
上一篇:《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下一篇:第七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