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责任》教案(精选2篇)
《共同的责任》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共同的责任
一、 课标依据: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4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2.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1.4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1.6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本单元主要依据2.3、2.4、2.5、1.4、1.6中的部分内容编写,只是部分体现课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和学校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快乐,进一步认识到学校在我们获得知识、锻炼才能、发展特长、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学会在集体生活中承担起共同的责任。
二、本单元教材总体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场篇。本单元的编写围绕着“共同的责任”这个中心,这里的责任主要是指学生在班级和学校中的责任,在第一课教材中首先明确地指出:课题大家之“家”中的“家”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班级和学校。本单元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建设集体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包括三课:第一课《大家之“家”》;第二课《我与我们》;第三课《承担责任》。
第一课《大家之“家”》,从学生对学校和班级普遍怀有的情感入手,分析学校生活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精神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归属感和喜爱之情。
第二课《我与我们》, 在前一课的基础上,阐述集体对个人生活的意义,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对集体与个人发展的价值,并就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小团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相混淆的现象作了分析。努力提高学生对集体、集体主义及相关问题的认识水平。
第三课《承担责任》,进一步从行为习惯养成角度引导学生关心集体、承担责任、为集体事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本单元中,第一课是《大家之“家”》是“引子”;第二课《我与我们》是主要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则,认识自身的责任;第三课《共同的责任》是内容提升,主要由学生自身完成并实践对集体生活的责任。应该说三课分别侧重情、知、行三要素的培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感悟、明理,最终达到导行的目的。
三、第一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增强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感。
2、能力:体验个人对公共生活的依恋,认识公共生活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学会在集体中生活。
3、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体系结构:
(2)主要理论观点:
①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②我们热爱我们共同的家。
③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园地。
(3)重点、难点:
①重点:使学生明确个人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
本课通过学生对前一段学校生活的回顾、体验和感受,与假期中一些心理变化相对比,在分析中帮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个人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是归属感,从而认识人都有归属感,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需求,从而为后面依恋班级、喜爱学校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对自己今后生活的集体产生热爱之情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该问题是一个解决本课其他问题的基础,也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其他问题。
②难点:使学生在认识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基础上,依恋班级、喜爱学校
学生虽然已有近七年的学校生活,但是在学校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认识上,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理性的高度,还需要教师有理有据的引导和分析,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依恋班级、喜爱学校。所以,要能引导好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把这个问题列为本课的难点。
(4)分析教材:
第一课 大家之“家”
内容分析:
本课在课题下先有一句话说明“家”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班级和学校,这样就明确本课学生学习的范围。
第一课包括“我爱我‘家’”和“成长园地”两个主题。
主题一:我爱我“家”
本部分侧重分析个人依恋学校生活的原因,突出学校生活对愉悦学生精神的意义。本部分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家”的感觉
先引导学生回忆、体验寒假期间对学校的思念之情,引出问题;接着分析指出学生对学校的思念源自个人对群体的归属需要、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教材在第一层次中设置了两次体验。
第一次体验在p3上方,设置了两个问题:①寒假中,我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思念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教材在p2设计了漫画1-1,通过两位同学在假期中的心情表述来带领学生一起去体验假期中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思念之情;②开学了,回到学校的心情是怎样的?对学校、班级的感情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教材针对第二个问题在p3运用了一篇学生的日记,来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而谈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前后比较中,分析前后差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明确人的归属感的含义,从而也找到第一次体验中的两个问题的答案。本层次教学建议:用好两幅漫画,可以让学生生动的表演出来,日记可以采取录音或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从情感引入的目的。
第二次体验在p3下方,这次体验是基于前一次的基础上,在认识了人的归属感之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喜爱之情。在第二次体验中,设置了用亲身经历的事体会并描述自己对学校、班级的归属感,给学生设置了三种情况,并附有图1-3帮助学生回忆往日学校生活的情景,更好地去理解归属感。这里建议:教师可以用好体验二中设计,还可以根据学校特有的活动多设置几种情况,如果学校有现成的图片资料,可以设计到课件中,更有利于学生去感受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
第二层次:校园生活写真
本层次利用活动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校、爱集体生活的情感。
教材设计了一段总结性文字和一个活动组成。教学中建议老师们: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用课本上的文字来概括总结。活动中的①②教师可以根据时间长短选择其一。如果选用①可以选一些学生参与过的一些活动的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快乐时刻,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如果选择②可以分四人小组一起寻找校园生活的乐趣,分享同伴的快乐,分享快乐的源泉。教师可以提前印制好教材提供的图表,在课堂活动签发给学生,这样可以使活动目标更明确。
主题一:我爱我“家”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班级、学校这个“家”说起,带领学生发现、感受、分享“家”的感觉,从情感引入,再到情感的认识,离不开一个“情”字,所以教师在讲这一课时,一定要带着真诚的情感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提升思想的目标。
主题二:成长园地
本部分“成长的园地”主要从学习知识、培育品格、发展特长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这一部分实际上是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技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学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采取了先总后分的形式,教材首先用了一个自然段概括性的总结出班级和学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园地。然后从三个层次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本部分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这一层次教材从学校教育教学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以及学校特有的环境、学生间的相互促进来加以说明。
教材p5第二自然段重点阐述了学校的性质和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p5采用了名言:“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来进一步说明。另外,还设置了一组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在学校生活中老师和同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本页最后,设置了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和在家中学习的不同。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在个人的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教学建议:层次一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相对困难些,所以,教师最好在课前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解,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加以利用,通过分析、说明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另外在使用讨论活动时,可以预先调查学生在假期中学习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在学校学习和在家中学习的不同,从而更便于引出层次一的观点。
第二层次:学校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
教材p6第一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在自己良好性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采用了演绎法,先说明道理,然后又用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他的拳头为什么收回去了”这个事例所说明的意义,引导学生体验学校在培养学生个性品格方面的有利条件。本层次在教学中重点说明学校共同生活有利于学生社会化这个观点。教学中建议:教师可以用教材p6有上侧的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引入。另外,在运用教材中的事例时,可以再丰富些,也可以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在选材是一定要选择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
第三层次:学校是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园地。
本层次主要说明了学校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材中用了一小段文字简要说明,配有一幅图片,设计了分享活动:让学生交流在班级和学校生活中培养兴趣、特长的体会,讨论如何在班级和学校中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兴趣特长。教学建议:教师在课前应该先了解学生入校后,学校和班级都开展过哪些活动,学生参与度怎样,学生感受比较深的活动是什么,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和特长的活动有哪些。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更多的话题,才能让学生谈出更多地感受,最终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
四、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安排“共同的责任”是由于经过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基本熟悉,新的班集体已经初步形成,学生的生活圈在逐步扩展,在对学习环境适应之后,关注的中心由个人转向了班级和学校。但是在现实中,有一部分青少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不愿与人合作,缺乏对集体的关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本单元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对学生集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建设集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准备
1、搜集一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活动照片或录像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学校活动相关的照片或事例
2、课前印制教材p4的《我的快乐》活动表格,每人一份 。
3、调查和了解学生入校后学校或班级都组织开展过哪些活动。
4、电影《花季雨季》
六、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 大家之“家”
导入新课:
方案一:语言导入(亲切、温暖)
例如:同学们,转眼间20多天的寒假过去了,却感觉好像与大家分别了很久,虽然假期很短暂,但是在假期中还真是十分的想念同学们呢!看到穿校服的学生,就会想到同学们在家过得愉快吗?看来一个学期的相处,让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真挚的师生之情、朋友之情。见到同学们,有一种见到亲人的亲切之感,就像回家的感觉。这种语言导入法一般是老师们在第一节课最常用的方式,这样引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正题。
方案二:图片导入
提前拍摄一组寒假后第一天学生报到的照片,反映学生见到老师和同学后激动、兴奋的场面,以《回家了》为主题,设置成一组幻灯片,配上温馨的音乐,在上课之初先播放给学生看。看完之后,请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引入课题。
方案三:歌曲导入
用室内电视剧《我爱我家》的主题曲导入,欣赏完歌曲后,教师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导入:生活中家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暖和快乐,学校生活中同样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欢迎同学们回到久违的“家”。直接引入课题。
主题一:我爱我“家”
第一层次:“家”的感觉:
方案一:
利用提前拍摄的《回家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谈自我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p3上方的两个问题:①寒假中,我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的思念之情。②开学了,回到学校的心情是怎样的?对学校、班级的感情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先引导学生回忆、体验寒假期间对学校的思念之情,然后引出问题;接着在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分析的过程中,说明并指出班级和学校同样会给我们“家”一般的温暖、快乐的感觉。
然后,带着这种对“家”的感觉,一起去看看小玲的开学第一天的心情日记吧。(p3中间方框内)
简单引入之后,结合前面学生谈到的感受,直接提出问题: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想念集体、盼望早日回到集体的感觉,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对集体的重视、尊重、关心和照顾在心理学上叫做什么吗?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明确教材p4第三段正文关于人的归属感的叙述,使学生认识到:对学校的思念来自个人对群体的归属需要,这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归属感,可以使用教材中p3下方的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多设置几个方面,如:看到学校周边经常被一些发传单的弄得一片狼藉时我想到 ;当听到校友争得荣誉为校增光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 等,总之,要结合实际,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爱校、为校校争光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最好能够再配有一些本校学生获得荣誉的一些相关图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校意识,为其他两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层次:“家”的感觉:
方案二:
畅所欲言 同学们假期过的好不好都写在大家的脸上,回到学校前、回到学校后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呢?每位同学分别用两句话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心情,把它收集在百宝箱中,然后,派学生代表抽取之后,让大家一起分享。
在抽取后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假期中对同学、班级、学校、老师的思念之情,感受学校和班级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家”的感觉。
我思我悟
1、 小品表演:学校卫生大扫除,三位同学都在认真地打扫,扫完
后又在相互的检查,提醒打扫不彻底的地方,继续完善。卫生检查过后,本班成绩第一,同学们高兴手舞足蹈,嘴里喊着:“这次我们终于把卫生流动红旗赢回来了!”一边说,一边跑着找班主任老师报告好消息去了。(体现学生对班级或学校关注的事例皆可,以校而宜)
2、 我选用了一组我校为身患白血病的李博文同学捐款的照片,李
博文同学的病情已有好转,如果有可能的话插我想播一段采访恢复中的李博文的讲话。让学生听李博文对学校、老师、同学感激的心声。
以上两段发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真实片断,让学生去体验学校生活中的这种关注、互助、以及第一个环节中提到的思念之情,给学生明确这些实际上都是人的归属感的表现,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明确归属感的含义。之后可以使用教材中p3下方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归属感。
但是我们在准备层次一时,也应该设想到,并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会回答想念学校、思念学校之类的话,假如有学生提出反面的观点:“我不想上学,我感觉还是在家中学习好。”如果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其说明原因。如果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可以给学生一些安慰,老师愿意帮助你解决这个困难,通过学校来帮助学生解决。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可以先请学生帮助想办法解决,然后老师再帮助解决。因为这不是重点,所以,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应以理解、宽容为主,不要简单的以对、错来判断学生的观点。
第二层次:校园生活写真
方案一:
设置小记者采访的活动:
先分组讨论交流:1.在上个学期学校组织的那一次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请说一说在学习生活中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
2、你能描述一下让你最难忘的时刻或人物吗?
“小记者”现场采访活动:每组抽选一名同学对其它组人员进行采访。
设计这个环节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轻松,更学生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采访的人数、涉及到的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一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快乐,相互鼓励,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兴趣与情感,发自内心地去热爱班级和学校。
第二层次:校园生活写真
方案二:快乐大本营
选取初一学生入校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一组图片,在背景音乐下播放幻灯片,播放之前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我的快乐》的图表(p4下方),让学生通过幻灯回忆美好的学校生活,写出校园生活的趣事,与大家分享。分享之后教师引用p4第一段小结。
课堂练习:请用一种水果描述你对学校这个“家”的感受;或者请用一个比喻描述你对“家”的认识;请说明原因。
小结:利用学生的回答,结合我的准备,配上一首温馨的乐曲结束本节课。
家是一片蓝天,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一把伞……
家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那颜色让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时的灯光,温馨舒适。
家像一个石榴,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家像一个苹果,很普通,但营养很丰富。
家像一个桃子,颜色鲜艳,中间又有一个核,那就是我们的班级精神。
家像一个芦柑,苦中带着甜,甜中带着乐。
主题二:成长的园地
第一层次: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方案一:情景设置:出示一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照片
有些同学提出来说我喜欢在家学习,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明在家的学习生活》吧。
小品表演:准备:挂钟、准备一桌、一凳,一台手提电脑,书、本、水杯、香蕉、玩具、电话等物。
小品内容:妈妈上班前提醒小明八点钟起床,一定要按计划学习。小明哼哼唧唧答应了,迷迷糊糊之中,一看表已经八点半了,仓促中爬起来,没有洗刷,没有吃早饭,就坐到书桌前,一个哈欠接一个哈欠,没写几个字,就去上厕所了;刚回来坐下,肚子又咕咕叫了,开始吃香蕉,吃面包。这时已经九点四十五分了,小明心想,妈妈回来还有两个小时呢,不急。回头看见了电脑,又想起昨晚玩的游戏,手又有点痒,心想:玩一会儿就一会,没什么,只要在妈妈回来前写完作业就行。于是开始玩电脑。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已经11点15了,小明一看来不及了,赶快冲到书桌前写作业,手底下的字写的龙飞凤舞,偏偏又遇到了难题,急得他抓耳挠腮,,一个劲的嘟囔:“怎么办?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拿起电话问同学,一个不在家,又一个不在家,好歹第三个家中有人了,小强刚刚起床,也还没做作业呢,小强答应做做看,一会电话回来了,小明一边听,一边记下来。
幸亏今天妈妈在路上耽搁了,晚会来十分钟,妈妈进门时,小明正好做完。妈妈拿过作业,气得哭笑不得,谁知晓明错字连篇且不说,刚才问的那道题,根本不明白,记的有点乱,抄错行了。
小品表演之后,说明:小明只是部分同学的代表,他能代表部分同学在家的学习状态,可能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也有同感,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和在家学习的不同。
经过讨论和对比之后教师进一步说明:学校的性质以及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场所。
第一层次: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方案二:出示一组学生在学校功能室中学习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图片中,学校为同学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哪些学习条件和设施?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学习的条件和设施?
通过学生在了解学校的设施和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
第二层次:学校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
方案一:图片引入
选择一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活动,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谈谈自己在这项活动中得到哪些锻炼和提高。引导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认识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有助于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第二层次:学校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
方案二:引用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让学生分析这句名言说明的道理,然后用教材给的事例来进一步论证。然后选用教材中“他的拳头为什么收回去了”这个事例,让学生讨论课本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之后,用p6第一段文文字总结概括。
第三层次:学校是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园地
方案一:图片或录像引入
播放一段学生在学校展示才艺的有关录像,让学生再结合自身谈谈自己来到学校后在兴趣、特长发展方面的收获。最终说明学校是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园地。
方案二:实物引入
把我校学生的书画作品、劳技手工作品、藏书票作品、科技作品等部分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结合自身谈谈自己来带学校后的在兴趣、特长发展方面的收获。最终说明学校是培养兴趣和发展特长的园地。
七、注意事项:
本课的教材内容篇幅较少,在上课之前需要教师准备的资料、选取的事例、调查的活动比较多。由于本课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内容较多,所以在选材时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事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图片的选择最好也选择本校典型的活动照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广泛的话题,以便畅所欲言。总之一句话,选材要因校而宜,典型、贴近学生实际。另外,课堂语言要亲切、有激情。情感要真挚、真诚。
《共同的责任》教案 篇2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2.国家的主人《共同的责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树立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2、了解公益活动,并能列举出几个公益活动,明白“志愿者”的含义,感受党的伟大。
教学重点:
树立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教学难点:
1、了解公益活动。
2、明白“志愿者”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故事《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公民意识》录音。
2、ppt课件。
3、收集有关公益活动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xx年国家发生的那一件大事吗?xx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场灾难——非典突然降临,许多工厂工人放假,停止生产,学校里的学生放假,在家自学,这一年里,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领下,我们与“非典”作斗争,并且战胜了他,在那时候,我们都听到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感染了我们,那就是《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公民意识》,下面请你们欣赏故事《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公民意识》。
2、播放故事《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公民意识》。
3、讨论交流。
(1)出租车司机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位客人,他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锁上后备箱、给急救中心打电话、留住客人、劝行人绕道而行)
(2)要是这位出租车司机没有留住这位客人,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你是这位乘客,你会对出租车司机说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板书:为自己负责 为社会负责)
4、小结。
正是因为全国上下的人民群众和党在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渡过了当时的“非典”难关,这位出租车司机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却有一颗高尚的心,正是他对他人、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动。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这位司机一样的人心中明白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才最终战胜了非典。
(板书:共同的责任)
二、观察图片,交流心得。
1、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很多对他人、对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人发生了很多类似的感人故事。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79页认真观察上面的三幅照片。并读一读照片说明文字,说说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2、你看见过这样的活动吗?有没有参加过?如果参加过,讲一讲自己的感受。
三、认识“公益活动”。
1、其实,照片上的这些活动都叫公益活动。那么什么是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大到成千上万的人为奥运会服务,小到一个人做一件好事,都可称之为公益活动。
2、我们的身边有什么“公益活动”?请大家看大屏幕(播放)
四、认识“青年志愿者”。
1、认识志愿者。
在参与这些公益活动的人群中,有许多都是志愿者,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志愿者吗?它是指无偿贡献自己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是不要任何报酬的。
2、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都热衷于公益活动,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位教师为青年志愿者设计了一个标志,请看大屏幕。
3、认识“青年志愿者标志”。
(1)(出示“青年志愿者标志”图案)整体图案的形状像什么?里边白色图案的形状又像什么?猜猜“青年志愿者标志”象征着什么?
(2)青年志愿者标志寓意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来。
4、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我们身边的青年志愿者,看看他们的活动吧!
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80页下面的图片及文字,说一说青年志愿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向社会提供了服务?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5、小结。
这些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进行知识传播、孝敬老人、植树造林等活动,都是出于一个公民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下面让我们继续深入青年志愿者的活动,看看他们都为社会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出示青年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照片)
6、出示豆博士的话。
从1993年12月9日“青年志愿者”首次开展活动至今,已经有一亿多人次向社会提供了志愿服务。
7、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志愿者,比如陈敏华主任、梁丽娟主任、黄雪花老师,他们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呢!
8、(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因为南朗小学志愿者协会人员单薄,为增加人员,现在,我们南朗小学需要招募一批志愿者。我们六(1)班哪些同学愿意加入志愿者队伍?现场报名!(发 志愿者标志)
五、总结
愿我们的志愿者们能够多为他人,多位社会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爱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牢牢记住,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六、布置作业
1、采访一名志愿者,听听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心声。
2、设计日历卡。
3、读教科书第81页上的阅读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为自己负责
共同的责任
为社会负责
上一篇:《珍惜粮食》教案
下一篇:《来自社会的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