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精选2篇)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 篇1
《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案例
一,主题阐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且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所以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再现等方式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在学习活动中应突出"体验感悟",着重于道德情感体验的培养.《小学德育纲要》指出"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因为这是做人的道理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桥梁,促使学生将做人道理转化做人准则的信条,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此,应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在教学中应该选择行为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为线索,讲究"育"的策略,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诱情,以比促情,以情引情等多种方法,借助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想象等体验方式,达到强化感情之目的.
二,课例描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增进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
树立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 有意思
1,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请来了一批优秀的小演员为大家表演舞蹈,大家掌声欢迎他们.
2,观看配音舞蹈表演.
师: 同学们觉得这个节目精彩吗
(学生齐声说真精彩)
师:不过,老师介绍一下,刚才给我们表演得五位小伙伴和大家有所不同,他们都来自本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他们听不见声音,说不出话来.
(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哇"的声音,有的瞪大眼睛,有很多学生举起小手要提问)
师:我知道大家有很多问题想问,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他们学校的张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张老师今天会架起我们和这些新伙伴之间沟通的桥梁.
(学生掌声欢迎特殊学校老师)
设计思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依托教材,创造生活化的感知情境--利用相关资源,把聋哑儿童请进课堂,引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兴趣,为下面与残疾儿童交流作好铺垫.
二,高于生活 有办法
活动一:面对面交流
师:老师知道你们现在脑海里一定有很多问题.现在就请这些新伙伴到你们每一组中间来,你们每组选出五个最想问的问题,用你们最好的方法与他们一起交流.
(特殊学校的学生到各组中来,学生和他们交流,有的拿出笔和纸,有的请特殊学校老师去翻译.)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和他们交流的,你们了解到哪些情况
(学生发言:用纸和笔和他们交流的,了解到和别人说话困难特别大;了解到他们很羡慕我们会说话,能听到声音;请他们的老师打手势,做翻译进行交流,了解到他们第一次进入特殊学校的感受,很不习惯,但又没法表达,真痛苦!我们组是用纸和笔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我们了解到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会喊"爸爸,妈妈",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居然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学生在回答时,眼里含有泪水.)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可能第一次用纸和笔,或打手势的方法和别人交流.这样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觉得很困难,不习惯,难以表述,不方便,很麻烦,有障碍……)
设计思路:
情感是一个有生命的实体,是支撑人活动的亮点,通过学生与残疾儿童面对面的交流和交往,更深一步的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有了这样深切的体悟,就会顺利地从"有意思"向"有意义"过渡,这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过渡:通过刚才和特殊小伙伴的交流,我们发现残疾人和我们正常人交流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其实在我们身边除了这些聋哑小伙伴之外,还生活着许多智力上,肢体上,视力上有残疾的人,他们不仅仅与人交流是非常困难,有时候,就连生活自理也很困难,如果你没有亲身的经历,我们平常人是很难体会到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亲身经历一下.
活动二:蒙眼走路
师:请大家听清要求,先请每组的组长把课前准备好的蓝色布条,给各自组的一位同学蒙上眼睛,再请蒙上眼睛的同学走到老师这儿,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其余的同学要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走路的,体会盲人平时是怎样走路的
(学生模拟盲人走路,体验情境.)
师:现在,请你们谈谈蒙着眼睛走路的感受.
(学生发言: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东西,走的时候会撞倒一些东西;平时走路靠眼睛,今天走路靠感觉,真难;走了一半,真想把布拿掉,实在不方便……)
活动三:单手拉拉链
师:请听清要求,全班同学都站起来,把右手背在后面不能再动,用左手把衣服的拉链解开,再用左手把拉链拉上,时间为3分钟.
(学生实践用左手拉拉链,时间到了,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拉上.)
师:同学们,谈谈单手拉拉链的感受
(学生发言:一只手很不方便;用左手很别扭,拉不起来;很想把背在后面的右手伸过来帮忙;用嘴都帮不上忙……)
设计思路: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通过这两个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活动四;唤起情感,提升体验
1,听表演者的故事.
(配含有忧伤情调音乐,听聋哑的孩子用手势讲述她的经历,张老师翻译.)
师:听了这位小伙伴的故事,你想对她说什么
(学生发言:要尊重残疾人,以后不会嘲笑身体有缺陷的人……)
2,老师讲述及配音观看残疾人平时生活录像和残疾人成才的录像.
(盲人爷爷,失去右腿的修鞋工人,低智能孩子的生活片断;坐在轮椅上的举重运动员,失去双臂的游泳冠军,被称为中国保尔的张海迪阿姨的故事.)
师:听了这些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
恰如其分的媒体使用,更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体验.凄惨音乐声伴随着聋哑孩子的"啊啊"声,伴随着老师深情地讲述,这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牵动每一位孩子的心,增进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尊重与关爱.
三,回归生活 有意义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你打算以后怎样帮助残疾人
(学生发言,配音乐《爱的奉献》)
师:你想对眼前的几位新伙伴说些什么话.现在我们用他们的方式对他们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祝福,请张老师教我们做手势."谢谢,祝你们 幸福,快乐,再见".
(课件出示--课后作业: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国家,社会和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在关心着残疾人,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后分成小组,走向社会,去进行参观,调查,访问.看看国家,社会和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关爱残疾人的.)
设计思路: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运用价更高,本节课的结束应该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当学生们真真切切的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痛苦,懂得自己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教师又链接生活让孩子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献一份爱心,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三,教学反思与拓展提升
鲁洁教授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确实,"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中教师力图将生活与课堂打通,把残疾儿童请进课堂,引进儿童的生活,又把儿童引向社会,让他们到社会生活中去了解残疾人,在交往中去关心残疾人,让生活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认识,这样课内和课外的互相补充,有机融合和互相支撑,就扩大了教学的空间,使教学向社会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在课堂上,教师把聋哑儿童请进课堂,她们特殊的身份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激发了学生想与残疾儿童交流的欲望;通过交流,体会他们生活的不便,再让学生进行模拟体验,把生活中许多残疾人看似与我们很遥远,学生根本没有体验过的艰难,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然后播放那如泣如诉的音乐,伴随着残疾孩子的"啊啊"声,和教师的深情讲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通过教师这样精心的设计,教育的意义完全被凸现出来,变得更加清晰,儿童带着这样的收获走向生活,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终点不是在下课铃响的一刹那,而是真正的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为他的终身发展服务.
如果教学中教师仅仅让学生在生活中远远地观望残疾人,或是听老师讲几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她们对残疾人的认识就会空洞和模糊的,甚至可能出现偏差.因此,当我们教师有目的的把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中时,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对于学生生活的引导,体现出这门新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核心思想.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教案 篇2
《生活中的你我他》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解读: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生活中的你我他》是《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四单元第一课,是让学生感受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篇课文。《 生活中的你我他》旨在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各种社会职业及其特点,学会观察周围不同职业劳动者的劳动,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为了人们的生活付出劳动和智慧,我们要珍惜并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倡导的是 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 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本课教学中及课前的教学准备中教师都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努力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儿童的“三贴近”原则。
课时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社会职业分工及其特点。
2.行为、习惯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活动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尊重并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
教学难点:懂得怎样尊重并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采访班主任
学生准备:采访周围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
教学过程:
活动一:群雄达共识
1、复习导入:孩子们,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在上节课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你我他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一些是直接生产产品的,还有一些是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哪些职业是直接生产产品的?哪些
职业是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学生举例说明)
2、话题讨论:生活中你我他从事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职业,你觉得哪种职业最重要?(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职业名称)同桌交流后,集体讨论。
小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重要。(板书)
活动二:记者在行动
1、采访汇报:课前,我们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采访我们身边许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来汇报一下你采访的是谁,他从事什么职业,你通过采访了解到什么?”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聚焦报道:
★采访班主任 例举班主任老师的各项工作(课件同步播放工作内容),算算一周作业的批改量、一天站立的时间。
深情小结:学校中像某某老师这样的老师还很多很多,老师们每天这么努力地工作,只是希望我们早日成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材。孩子们,我们应该怎样回报老师们呀?
★ 采访交警 学生说说交警叔叔怎样工作,每天怎样护送我们过马路的。(灵溪四小学校地处104国道线旁,每天上下学交警都护送学生过马路)
活动三:职场小体验
1、体验感悟:参加小小交警速成班 , 学习几个指挥交通的指令动作(课件出示动作要领),模拟交通现场指挥交通,说说体验后的感受。
2、激情小结:在炎热的夏天,交警叔叔站在地面温度高达40度的马路上指挥着交通,汗水湿透了衣背;在恶劣的雨天,交警叔叔紧紧注视着来往的车辆,雨水模糊了双眼;在寒冷的冬天,交警叔叔.依然挺立在十字路口,寒风吹痛了脸颊......( 课件出示交警工作的情况)
3、表心里话: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说心里话,想想用怎样的行动表示感谢。为普通劳动者献上一首赞美之歌,师生伴着音乐《为了谁》深情地朗诵诗歌《谁最美》。
活动四:名片展未来
1、设计名片:我们长大也一定会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将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有更多分工更多的职业出现,将来的你要从事什么职业,要怎样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名片纸,制作完后展示交流。( 课件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2、课堂总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板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大状元!
教学反思
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10月13日我走进三年(3)班教室,与孩子们学习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在对劳动者的感恩中我们的心灵接受着洗礼。同时,我们也感动于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所呈现出活力、效力、魅力、电力。
(一)游戏体验快乐——活力
育教于乐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高境界,特别是这门学科不能生硬的讲大道理,要想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才会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达到震撼心灵,开启心智,形成有益的道德认识。课中,学生交流采访交警的内容后,举办“小小交警速成班”在游戏中学生体验到交警的辛苦。这一体验为尊敬交警叔叔的情感升华做好了铺垫。课尾,让学生畅想未来动手制作名片,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人人为我服务,我为人人服务”的快乐及成就感。德育的内化从游戏开始,游戏赋予品德课新鲜的活力。
(二)教学回归生活——效力
鲁洁教授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 “社会大课堂”,课前的个人与小组采访普通的劳动者,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贴近各种职业,更全面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奉献。百闻不如其,真实的调查生活,大大大提升品德课的实效性,增强品德课的效力。
(三)、情感升华自然——魅力
道德学习的核心目标是情感目标。这一目标有别于知识学习目标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有别于技能目标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情感目标解决的是信与不信的问题。因此,要除去生硬的说教痕迹,让学生逐渐去体悟。在达成各种职业必不可少的共识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采访所得,重点选取了教师和交警这两种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职业为升华情感切入口。让学生算算班主任一周批改的作业量,一天站立的时间,升华了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的情感;让学生当一回交警体验工作的辛苦,升华尊敬交警、听从交警指挥的情感。此时在美妙的主题音乐的陪衬下,教师感人总结语言再一次将情感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对劳动者的无比崇敬之情中。最后师生深情朗诵诗歌《为了谁》,情感达到高潮。纵观整课教学,情感的主线由细变粗,情感升华自然,显示出品德课的特有魅力。
(四)生成处理巧妙——电力
预设是静态的,课堂却是灵动的。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捕捉到教学生成的资源。
“我要送礼物给老师!”面对一种可爱的声音,教师给予的是鼓励“老师最想要的礼物是学生的进步,今天你就进步了.....”。“这位叔叔说自己30多岁了,还没有娶上老婆呢!”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没有生气地制止而是同学生一同开心地笑,并巧妙地引出可以委托婚姻介绍所帮助介绍。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孩子的心声,从容面对生成,甚至欢迎生成,鼓励生成是新课改的亮点,更是品德课程的电力资源。
“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要手段。”真实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真实的生活问题。这个案例中呈现的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 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真的只是分工不同吗?
课后我对三(3)班57学生设计的名片进行统计:教师8人、警察6人、医生5人、设计师4人、模特2人、科学家4人、工人4人、司机3人、厨师3人、营业员1人、发明家1人、运动员3人、演员3人、商人5人、渔民1人,军人3人、宇航员1人。没有一个学生选择从事清洁工、保姆这类职业。学生懂得这类职业的社会价值,知道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样是光荣的,但面临选择时不愿从事这类职业,认为报酬不高、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下。“教师应如何引导解决学生观念和选择的矛盾?”,面临这种困惑的不仅是我,广大的德育老师同样面临着。
(二)“我妈妈好可怜呀!”——关注普通工人的生产作业环境!
一个孩子采访完自己妈妈抽噎着说:“我妈妈好可怜呀!”我真心希望是孩子的口误。然而有职业的工作环境的确令人担忧,如纺纱工人、煤矿工人、建筑工人等。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真诚感谢每一位辛勤的劳动者,衷心祝福每一位普通的劳动者!